字词 | 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闕闕(阙)Quē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天津之武清,山西之长治、大同,湖北之老河口,湖南之芷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广东之新会、吴川,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汉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 “入声”部。其源不一: 闕闕(阙)Què罕见姓氏。《姓氏词典》、《汉语大字典》俱收载并注此音; 《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 闕1.què ❶古代宮廟門、墓門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以兩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班固《西都賦》:“放太紫之圓方,樹中天之華闕。”張衡《西京賦》:“正紫宮於未央,表嶢闕於閶闔。” 闕“阙”的繁体字。 上一条: 阙 下一条: 屈 闕“阙”的繁体字。 上一条: 阙 下一条: 掘 闕“阙”的繁体字。 上一条: 阙 下一条: 阕 ![]() ![]() ![]() 闕见〔紫具闕〕 闕猶“除” 也。《周禮·夏官·槀人》:“凡齎財與出入皆在槀人,以待會而攷之,亡者闕之。” 鄭玄注: “闕,猶除也。”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闈闕部 > 觀闕 > 闕 闕 què 本指天子之宫應門外所置兩觀,懸法於其上,中間闕然爲道,以表宫門。後逐漸演變爲於宫殿、祠廟、陵墓前所設的高臺,通常左右各一,臺上起樓觀。以兩觀之間闕然爲道,故名“闕”或“雙闕”。多以石雕而成,作爲記官爵、功績及裝飾之用。亦有於大闕旁更建小闕者,稱“子母闕”。如東漢王稚子闕、高頤闕等。《詩·鄭風·子衿》:“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孔穎達疏引孫炎曰:“宫門雙闕,舊章懸焉,使民觀之,因謂之觀。”《爾雅·釋宫》:“觀謂之闕。”《周禮·天官·大宰》“乃懸治象之法于象魏”漢·鄭玄注引鄭司農云:“象魏,闕也。”《三輔黄圖·雜録》:“周置兩觀以表宫門,其上可居,登之可以遠觀,故謂之觀,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卷二十三:“蓋爲二臺于門,人君作樓觀于上,上員下方,以其闕然爲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以其懸法,謂之象魏。” 闕EA49 闕quē,quèQ173 〖闕〗 (一)粵 kyut3〔缺〕普 què ❶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台,中間有通道。許慎《說文解字》:「〜,門觀也。」(觀【粵 gun3〔罐〕普 guàn】:高的樓台。)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北〜、前殿、武庫、太倉。」(蕭丞相:指蕭何。)❷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有詞語「宮〜」。蘇軾《水調歌頭》:「不知天上宮〜,今夕是何年?」 (二)粵 kyut3〔缺〕普 quē ❶ 通「缺」,缺口,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缺」。酈道元《水經注.江水》:「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處。」(略:幾乎。)❷ 通「缺」,少,缺少,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缺」。蘇軾《跋歐陽家書》:「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吾不〜此物。」 ❸ 通「缺」,損害,削弱,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缺」。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若不〜秦,將焉取之?」 ❹通「缺」,缺失,過失,這個意思後來被寫成「缺」。諸葛亮《出師表》:「必能裨補〜漏。」 闕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