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石岭冶铜炉具
北流铜石岭遗址是壮族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冶铜工场。其始于汉代,延续至隋唐。该遗址发现八个炼铜炉。炉基为圆形,高度已无法确认。炉底外径40—50厘米,内径36—43厘米,壁厚约7厘米,系用粘土、石英砂和植物纤维混合砌筑。炼铜炉的内壁呈灰色,外壁呈红褐色,炉底有流口,呈圆弧形,宽10—15厘米。风管也是用粘土,石英砂和植物纤维混合料做成大小头的管状,小头外径为8厘米,内径为5厘米,壁厚仅1.5厘米,其外表还附着玻璃状酱色炉渣和铜锈。风管大头折角处做成四方形,外径9厘米,内径6厘米。风管所以做成大小头,是为了增加风压,强化熔炼。对出土的铜锭和炉渣化验的结果是:铜锭的含铜量为98.65%,含有微量铅的成分,为0.142%,炉渣的含铜量为0.65%,含铅为1.58%。可见冶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