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近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点

❶证券发行集中于沿海以及内地少数几个大城市,证券交易以上海为中心。这是当时中国的经济金融基础决定的。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的股票发行与交易完全集中于上海自不待言,从洋务运动开始出现的股份制企业也基本上集中于沿海(内地只有汉口等很少几个大城市),公债发行则先以北京后以上海为中心。上海在这一时期又一直是全国的工商业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在整个20世纪前半叶,其进出口总额差不多约占全国的一半)。就证券交易所而言,虽然20年代前后汉口、北京、天津、青岛、重庆、宁波都组建过交易所,但它们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皆因交易清淡而不易维持或干脆停业解散,唯有上海的证券交易所一枝独秀。
❷缺乏产业基础,盲目投机者众而理性投资者少。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经济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除了官办和官僚资本企业,一般民族工商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规模较小,平均每个企业的资本很有限,因而上市的股票数量并不大。相反,无论是前期的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党政府,都滥发公债,使中国的证券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脱离产业基础的公债市场。再加上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大量游资追逐有限的股票,就形成了证券市场上盲目投机者众而理性投资者少的局面,橡皮股票风潮、信交风潮、公债风波等是其突出表现。
❸始终缺乏一个有足够权威的统一的证券管理机构。这一点已如上述。
❹在与外国资本势力的不断斗争中求发展。在中国自己的证券市场出现以前,西方商人利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在中国早已发行股票和从事股票交易,并且早在1904年就在上海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参见“上海众业公所”)。从那以后,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办自己的证券交易所(梁启超,1904年;孙中山,1916年)。孙中山等人已经把它提到国家主权和避免外国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高度来认识。当时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采纳了民意,不仅批准成立了一批交易所,而且还通过立法对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从事证券交易进行限制。尤其是迫于民族资产阶级维护国权民利的爱国舆论压力,在支持中国人自己组建交易所问题上两度对执行交易所法作了变通处理(参见“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青岛物品证券交易所”)。在采取诸如此类的措施同外国资本的斗争中来发展本国的证券市场,是世界上其他大国所没有的。

☚ 市场组织形式   息借商款 ☛
000020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5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