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过融上人兰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过融上人兰若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孟浩然一生仕途失意,长期过着隐居山林、放浪形骸于名山大川的闲适生活,因而能深得寄情山水、一念不生的禅理佛趣。此首诗虽然短小,也没有重大主题和深邃哲理,却颇能反映出他的“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皮日休语) 的风格。
诗人游山玩水,来到融上人的禅房小憩。“兰若”即阿兰若的简称,指僧人居住的地方,意思是空净闲静之处。首句即点题,写过融上人兰若所见。山头禅房内一领僧衣孤零零地挂在墙上,未穿僧衣,说明融上人此刻没有功课,处在闲适随意状态吧。二句诗人将目光移向窗外,室外也是杳无人迹,只有几只水鸟在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两句勾画出一幅宁静、清纯、优美、极富情趣的山中幽居图。二句点出水鸟,为末句描绘泉声埋下了伏笔。禅房的主人在干什么,诗人没有直说,不难想象,主人正陪着诗人在海阔天空地交谈。后两句,诗人跨越时间的进程,一下子跳到告别友人后独自下山时的感受。黄昏降临,诗人不得不中止令人心旷神怡的欢谈,告别回家。人已走在下山的途中,心却不由自主地留恋着山上。听着陪伴山径和诗人一道出山的小溪流淙淙流淌的声音,诗人仿佛觉得小溪同自己一样,对苍翠蓊郁的青山无限留恋,不愿进入到险恶嘈杂的山外尘世中去。“翠微”指山色青翠宜人。南梁诗人何逊在《仰赠从兄与宁真南》诗中说过: “远江飘素沫,高山郁翠微。”诗人寥寥数语,描绘出隐居山水、寄情大自然的闲适生活之美。这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哲学的反映。你可以批评他的消极,但同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韩愈语)的趋炎附势之辈相比,不仍有天壤之别吗? 这类小人,往往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近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韩愈语),活得多么艰难! 活得多么可怜!这首诗可同唐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结合起来读。只是常建写的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时的观感。但两位诗人都集中描绘了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古寺禅意。一晨一夕,一入一返,感人心的首先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寄情大自然的清纯生活。这种“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的 “超然物外” 的生活,促使人们去追求“不求有誉于身前,而愿无毁于身后;不求有乐于自身,宁愿无忧于其心”(均韩愈语)的精神和理想,这种追求正是佛道思想在世俗知识分子身上的折射。而孟浩然所讴歌的“恋翠微”的性趣则是这种折射的焦点所在。
☚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李颀 ☛

《过融上人兰若》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水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泉声恋翠微。

孟浩然一生仕途失意,长期过着隐居山林、放浪形骸于名山大川的闲适生活,因而能深得寄情山水、一念不生的禅理佛趣。此首诗虽然短小,也没有重大主题和深邃哲理,却颇能反映出他的“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 (皮日休语) 的风格。

诗人游山玩水,来到融上人的禅房小憩。“兰若”即阿兰若的简称,指僧人居住的地方,意思是空净闲静之处。首句即点题,写过融上人兰若所见。山头禅房内一领僧衣孤零零地挂在墙上,未穿僧衣,说明融上人此刻没有功课,处在闲适随意状态吧。二句诗人将目光移向窗外,室外也是杳无人迹,只有几只水鸟在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两句勾画出一幅宁静、清纯、优美、极富情趣的山中幽居图。二句点出水鸟,为末句描绘泉声埋下了伏笔。禅房的主人在干什么,诗人没有直说,不难想象,主人正陪着诗人在海阔天空地交谈。后两句,诗人跨越时间的进程,一下子跳到告别友人后独自下山时的感受。黄昏降临,诗人不得不中止令人心旷神怡的欢谈,告别回家。人已走在下山的途中,心却不由自主地留恋着山上。听着陪伴山径和诗人一道出山的小溪流淙淙流淌的声音,诗人仿佛觉得小溪同自己一样,对苍翠蓊郁的青山无限留恋,不愿进入到险恶嘈杂的山外尘世中去。“翠微”指山色青翠宜人。南梁诗人何逊在《仰赠从兄与宁真南》诗中说过: “远江飘素沫,高山郁翠微。”诗人寥寥数语,描绘出隐居山水、寄情大自然的闲适生活之美。这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穷则独善其身”处世哲学的反映。你可以批评他的消极,但同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韩愈语)的趋炎附势之辈相比,不仍有天壤之别吗? 这类小人,往往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近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韩愈语),活得多么艰难! 活得多么可怜!这首诗可同唐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结合起来读。只是常建写的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时的观感。但两位诗人都集中描绘了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古寺禅意。一晨一夕,一入一返,感人心的首先是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寄情大自然的清纯生活。这种“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的 “超然物外” 的生活,促使人们去追求“不求有誉于身前,而愿无毁于身后;不求有乐于自身,宁愿无忧于其心”(均韩愈语)的精神和理想,这种追求正是佛道思想在世俗知识分子身上的折射。而孟浩然所讴歌的“恋翠微”的性趣则是这种折射的焦点所在。


过融上人兰若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这首诗艺术构思同丘为的 《寻西山隐者不遇》同一机杼,也是写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
 作者描写山中幽景,笔法简洁。首句,通过一个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即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
 那么,友人是不是在室外呢? 次句紧承首句,随即点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但闻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作者用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
 接下去,第三句 “黄昏关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奇特。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的妙用。“黄昏”,暗示作者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盘桓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交代此刻自己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所以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
 到底这深山景色怎样幽美?需要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作者接下去写了 “却听钟声连翠微”一句。“却”字,不只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作者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用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更是精妙之笔。由于作者凝神聆听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 同视觉形象 “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表现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 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作者流连忘返、依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
 古人论作诗的方法,尤其注重诗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谢榛 《四溟诗话》 卷一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 结句易如撞钟,清音有余。” 沈义父 《乐府指迷》也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尾,“以景结情,有 “清音有余” 之妙。
 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28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3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