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赠从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赠从弟 赠从弟魏诗篇名。刘桢作。共三首,见《文选》卷二三。又见辑本《刘公幹集》。三首诗分咏三种事物,以物喻人,既是对从弟的勉励,也是诗人本身的自勖。如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将经风耐寒挺立高山的青松,作为坚贞性格的象征,勉励他的从弟不屈不挠坚守本性,不与世浮沉同流合污。诗歌立意刚劲,造语质直,纯用比兴,不假雕饰,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卷上)的品格。其馀二首,一咏蘋藻,喻其从弟品格之高洁;一咏凤凰,喻其从弟志向之远大。笔法均与第二首同。 ☚ 七哀诗 名都篇 ☛ 赠从弟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本篇题为赠答,而诗属咏物。作者用劲健清新的语言,歌颂了松柏的品格,也委婉地赞美了从弟的高风亮节,表现出诗人崇高的内心世界。钟嵘在《诗品》中说刘桢的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陈思以下,桢称独步”,信非虚誉。 ☚ 饮马长城窟行 悲愤诗 ☛ 赠从弟[汉] 刘 桢 亭亭山上松②,瑟瑟谷中风③。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悽④,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共三首,这是第二首。从弟,堂弟。②亭亭,端正立着的样子。③瑟瑟,强烈的风声。④惨悽,严酷。⑤“罹”(li离),遭遇。凝,严。 〔分析〕 刘桢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任用他为丞相掾属。他为人刚正不阿,以气节自重,险遭杀身之祸。他的诗品亦如其人品,刚劲挺拔,骨气奇高。《赠从弟》就很能体现他这种诗歌风格。 《赠从弟》共三首诗,全用比兴,分咏蘋藻、松柏、凤凰三物,既是对从弟的赞美与勉励,亦是诗人的自喻与自勉。本篇原列第二。 吟咏松柏,赞颂了一种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格。松柏很早以来就成为崇高节操的象征,成了体现人格美的一个审美对象,最有名的就是孔子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本诗实际就是孔子这一赞语的诗化。诗的前四句描写挺立于寒风中的山松。诗人采用对比手法来写松与风,“亭亭”标松之高耸挺拔,“瑟瑟”状风之萧瑟凄厉。如果说首二句是客观描述的话,那末三四句则转为感叹语气,带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叠词与对偶的运用起到了加强修辞效果的作用,意象的对比与语气的往复回环(一、二句由松到风,三、四句又由风到松)结合在一起,颇具一唱三叹之概。五六句诗意又进了一层,寒风之外又加上了冰霜,在这冰霜凛冽凄寒之时,草木都已凋零,独有松树“终岁常端正”,此处用“终”,用“常”都是突出了松树的坚贞守节,持之以恒,不因任何外力而动摇改变。结句亦采用问答句式,点明题旨。诗人问:难道它没有遭受到严寒的侵袭?答曰:因为松柏有自己坚贞的本性。这就揭示出在相同的外力作用下,能否持正守节,本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诗赞颂了一种刚毅不屈、守正不阿的人格。 刘桢的《赠从弟》很能代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前人评刘桢诗多指出其气盛格高的特点,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上品,称:“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凋润恨少。”建安文人身经乱离之世,感慨时事,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而刘桢尤具耿介亢直的秉性,因而其诗特别能表现出一种刚健的气骨。 此诗本为赠别之作,但诗人并未循常套去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寓赠别之意于咏物,重在表达对行者的期许之意,这样立意就显得高远。 〔评说〕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公幹诗质直如其人,譬之乔松,挺然独立。公幹不仿古人,后人亦不能仿公幹。其体盖以骨胜。” 陈延杰《诗品注》:“桢之《公宴》、《赠从弟》、《杂诗》等篇,皆所谓情高会采,而质朴颇类古诗。” 《赠从弟》赠从弟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是刘桢的代表作。此诗一组三首,分别以“华叶出深泽”的蘋藻、 “终年常端正”的松柏和“奋翅凌紫霄”的凤凰为喻,赞美、勉励堂弟坚守节操,同时表现自己的壮怀豪情。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第二首。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起调之平稳、工整,迹近古诗十九首,历来为论者所称道。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工整中暗含着对立,平稳中蕴孕着激荡。挺拔独立的“松”与呼呼作响的“风”,一静一动,一形一声,一山上一谷中,两两相对,表面上看似平静, 实则松、风对抗之势已然蓄足。 蓄势既满,三、四句即以相同句式出之: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尖锐的矛盾冲突依然寓于工整的语句中,但诗人的激情已不可遏止,歌唱也就由平稳导向高昂。这里,两个副词“一何”(多么)连用,已使语气次第增强;两个感叹句迭举,更将诗情步步高扬。读后,我们可以想象那挺立于高山之巅的劲松与狂风拼搏的情景。 接下来是五、六句: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岁末天寒,最大的考验莫过于冰刀霜剑的威胁。前面写“风声”,这里又写“冰霜”,从无形到有形,从听觉到视觉、触觉,进一步表现出山松所处的艰难困苦的环境。 “惨凄”一语,便是对这恶劣环境给人的各种感觉的准确概括。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山松始终挺拔直立,绝不为任何困难所屈服。它“端正”而能“终岁”,持之以“常”,确乎是难能可贵的。较之三、四句,这两句在语势上要平缓得多, 但柔中有刚,以静制动,更能显示出山松不畏艰险的泰然英姿。这也正是诗的妙处。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在描述山松抗击风寒的情态之后,这两句结语,自问自答,深入揭示出其罹( li,遭受)凝寒(严寒)而不凋,披风霜仍劲健的根本原因。认识的深化,感情的升华,拓展了诗意,主旨也鲜明突出了。诗人所倾心赞美的,正在那坚贞不渝的本性、真骨啊。 张戒《岁寒堂诗话》论刘诗曰: “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这首诗通篇写松,当属咏物一类,而题目却是《赠从弟》,可见诗人“本不期于咏物”,只是借物抒怀,托物寄情罢了。叙述性、抒情性、哲理性融于诗中,这与屈原《橘颂》以来咏物诗的优秀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惟其如此,它才是一篇咏物佳作。除标题外,此诗不着一个“赠”字,却处处为“赠”而作,诗人赠予其堂弟的深情厚爱,尽在所咏之物的隐喻和象征意义里。所以,从赠答角度看,它也是别具一格的好诗。 这首诗的结构严谨而自然。一、二句松、风并举,三句紧承二句下抑,四句则承首句上扬,五句再度下抑,六句再度上扬。下抑,把困难言足,上扬,把精神写透。七句以设问一提,又成跌宕之势,末句结语破题,点在主旨之上。古人作诗,讲求起、承、转、合,无非是追求诗行的波澜起伏。但这不是有意追求便可得到的。艰苦的环境与坚贞的品格,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诗人满怀强烈的感情表现了这一矛盾,诗行间才出现起伏变化。此诗的结构安排,正是出于表达思想感情和生活矛盾的考虑的。 此外,语言朴素,不重雕饰,却成熟自如,句浅意远,平淡而有思致,也是这首诗的可取之处。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为人有傲骨,据《典略》载,一次曹丕宴请诸文士,席间命夫人甄氏出拜,座中众人皆伏,独桢平视,恼了作阿翁的曹操,差点砍他的头。《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萍藻、松柏、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品格,是对从弟高风亮节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亭亭山上松”是组诗第二首,也是三首诗中最好的一首。 松柏以其耐寒而长青,从古以来为人称颂,作为秉性坚贞、不畏艰险的象征。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它——“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读这首诗要注意它前半的唱叹,一句只说了个“松”,二句只说了个“风”字。三句再说风声,是多么的盛,四句再说松枝,是多么的劲挺。境界立见。松——风—风——松,这种画文似的咏叹,形象地写出了“道高一尺,魔高_丈”式的_较量,非常有味,为下文进而说理作好准备。“泳雪正惨姜,终岁常端正”,是三四句的强调和推广,即松不但战胜寒风,也战胜冰雪。末二句再以“岂不罹凝寒”一问提唱,以引出“松柏有本性”——即全诗结穴。诗以咏物的形式,而归结局于人品“端正”,“萁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礼记》)所谓本性,其手人也,就是要有所持守,贫贱不移也。钟嵘在《诗品》中称赞刘桢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风格正来自人格也。 赠从弟
作者在诗中以松柏喻其从弟,既有赞美,又有勉励。 松树一向被我国人民视为一种人格的象征物。松树形状高大,枝干挺立,有着耐寒暑、抗风雨的特质,所以人们用它来象征人的品格气质和形象特征:坚贞不屈、傲然挺立。在文学创作中,赞美松树品格精神的作品也相当多。刘桢以赠诗的形式,对松树精神作了评赞,意在勉励堂弟要像松树那样,不畏任何艰险、不为任何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这本身也说明诗人对做人的要求,因而这首诗也有作者自况之意。 诗的前四句写耸立在山上的青松,能够经受住狂风袭击的严峻考验。这无疑会使人联想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应当像松树那样,无论遇到怎样大的风势,都能傲然挺立,决不动摇。后四句写青松在严冬季节能够凌霜雪而岿然不动,则进一步说明它的秉性坚贞,不怕严寒。自然也会使人联想到,当一个人面对严酷的环境时,也应当面无惧色,勇于迎战,毫不退缩。狂风和冰雪对一般植物来说是一大威胁。在狂风和冰雪面前,它们是弱者,不是枯萎衰败,就是倒折死亡。可是松树不仅能坚强地生存下来,且能四季长青,越是艰险越显出它的风采,它的“本性”。真可谓“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钟嵘《诗品》上)。 这首诗在语言上显得质朴沈顿,不假雕琢。句意联属,不可句摘。章法浑成,意脉贯通。“山上松”,写出松树居高临下之气势; “谷中风” 写出气流、风向等特点。用“亭亭”壮其形态;用“瑟瑟”摸拟风声,用风之“盛”来渲染风势之大; 用“劲”字来表明松树的性格。遭受狂风袭击的松树,如果不坚硬,就会折断或连根拔起,诗人在这里用 “劲”字来描绘松树不为风势所挫,始终坚强地挺立着,是十分贴切的。写冬天的冰霜景色,用 “惨凄”二字来形容,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 诗人为了突出松树的性格特征,还采用了对比手法,使松树的壮美形象在冲突中显现出来: 一面是来势凶猛的狂风,一面是傲然挺立的青松; 一面是冷酷无情的冰霜,一面是端正美好的巨松。“盛”与 “劲”、“惨凄” 与 “端正”、“凝寒”与 “本性”,这几对矛盾,都体现了 “松”与 “风”的冲突。在两物之间的对抗中,狂风与冰雪反而显得渺小,青松却显得威武挺拔。在这里,对比手法的运用,是为了体现它们的象征意义,即象征人的坚贞不屈的品格。所谓 “松柏有本性”,就是诗人勉励堂弟要像青松那样秉性坚贞,不怕风霜,始终保持着人的优秀品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