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苹果绵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苹果绵蚜apple wolly aphid为害枝梢叶腋、形成瘿瘤的苹果果树等的害虫。学名Eriosomalanigerum (Hausmann)。同翅目,绵蚜科。原产北美东部,现已传播到世界70余个国家。1929年由日本传入中国大连,此后向南北蔓延。为害苹果和苹果属果树,是中国国内外的植物检疫对象。
有翅孤雌蚜触角第三、四节 此虫在欧洲年生12~15代,在日本和朝鲜为10~13代,在中国辽宁,山东沿海地区为13~17代。1、2龄若虫在枝、干病虫伤疤边缘缝隙内,根蘖基部或残留的蜡质绵毛下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平均气温达9℃时,即在越冬部位开始为害。5月上旬开始胎生繁殖,5月下旬至6月,平均气温22~25℃,为繁殖最适温度。无翅胎生雌蚜个体发育快,产仔量大,最多时达172头。1龄若虫大量向外扩散,迅速布满全树枝梢。6月下旬至7月上旬将出现全年发生高峰。被害部肿胀成瘤,小枝叶腋被害也肿胀呈瘤,绵毛成团,后期瘿瘤破裂,影响枝条生长。1龄若虫可随绵毛传播,风雨吹落地面,可在根蘖或浅根上为害,久之根部肿大、畸形。发生严重时树势衰弱,产量降低,以致全树枯死,甚至全园毁灭。高峰出现后,由于寄生绵蚜的日光蜂等天敌在7、8月间大量发生,加之平均气温上升至25℃以上,降雨等影响,绵蚜的发生处于低潮,至9月中旬以后,由于日光蜂的减少,气温适宜,绵蚜繁殖量又增加,出现次高峰。此时仍需喷药防治。至11月中旬平均气温降至7℃,即进入越冬。在全年发生过程中,出现两次有翅胎生雌蚜,第一次于6月中旬,为数极少,第二次在9月份,发生量大。有翅蚜产生有性蚜,每雌平均产4头,最多7~8头。有性蚜不取食,7~8天内蜕皮4次,交配后雌虫产1粒卵即死亡。由于有性蚜死亡率甚高,田间很难发现越冬卵,故有翅蚜的产生,对其繁殖后代意义不大。但对其扩散传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苹果绵蚜近距离传播,主要是在绵蚜盛发期,大量1龄若虫随绵毛落在人体、牲畜、工具等物体上,传带到附近果园。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苗木和接穗带虫外运。 防治方法是:❶加强检疫,防止疫区苗木、接穗带虫外运。从疫区引入苗木、接穗,应采用敌敌畏熏蒸或浸泡消毒处理后外运,并经隔离试种,检查无虫再行栽植。 ❷休眠期彻底刮除有越冬绵蚜部位的粗皮和伤疤边缘的翘皮,剪掉受害的小枝,刨除根蘖用新土覆盖。 ❸果树发芽前喷柴油乳剂或于5月下旬至6月喷氧乐果,磷胺等药剂进行防治。 ❹保护和利用天敌。 苹果绵蚜apple wolly aphid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昆虫纲,同翅目,绵蚜科。世界性广布种;中国对外对内检疫对象。分布于山东、辽宁、云南、西藏。寄主有西洋苹果、海棠、花红、山荆子及山楂。有翅或无翅。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7~2.2 mm,体暗褐色,所覆白色绵状物比无翅胎生成蚜少。腹管退化为环状黑色小孔;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8~2.2 mm,体近椭圆形,肥大、赤褐色,被白色蜡质绵状物。腹管退化,呈半圆形裂口。年发生10余代。在中国无转换寄主现象,以1~2龄若虫在苹果树干裂缝,病虫伤疤、根瘤皱褶、剪锯口及根蘖基部越冬。被害部组织成瘤状虫瘿,久则破裂,造成大小、深浅不同的伤口,更有利于继续为害及越冬。主要靠苗木、接穗、果实及其包装物(果筐、果箱)外运远距离传播,应严格实施检疫措施;刮除有越冬绵蚜部位的树皮;保护利用天敌;辅以药剂防治。 成虫 有翅孤雌蚜触角第3、4节 苹果绵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