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气声
古代声学著作,明代宋应星(生平简介见《天工开物》条)撰。
《气声》是宋应星《论气》一书中的篇章,凡九章。在《气声》中,宋应星从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出发,研究和探讨了一些物理学问题,主要是声学问题,比较全面地研究和阐述了声的发生、传播、干涉和接收等问题,具有声波概念的思想萌芽。对于声的发生,宋应星认为,声“不能自为生”,必须“两气相轧而成声”,“人气轧气而成声”,并指出,在静满之气中,由于“急冲急破”而发生激烈的振动,声音才能发生。他列举了飞矢、跃鞭、弹弦、裂帛、鼓掌、挥椎等发声现象进行了论证。值得注意的是宋应星具体解释两物碰撞时气的作用:“气随所持之物”逐渐逼及“所击之物”,最后在碰撞时发生“急冲急破”之声。这是我国学者具体运用气解释力学及声学现象的生动例证之一。对声波的传播他将之与水波的传播相类比,虽然这一比喻未必确切,但在声学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他还分析古人制作乐器都是“其形都圆而无方”的道理及其乐音和噪音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已涉及到声的干涉的理论问题。宋应星在《气声》中对声的物理本质的朴素而深刻的科学认识,是对中国声学发展史的一个卓越贡献。
通行本有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野议 论气 谈天 思怜诗》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