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橋梁部 > 木梁橋 > 西渭橋 西渭橋 xīwèiqiáo 本名“便門橋”、省稱“便橋”、“便門”。亦稱“咸陽橋”。漢長安城西北、渭水上橋名。因在中渭橋上游,與東渭橋東西相望,故稱。漢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始建。《漢書·武帝紀》:“[建元]三年春,河水溢於平原,……初作便門橋。”顏師古注:“蘇林曰:‘去長安四十里。’服虔曰:‘在長安西北,茂陵東。‘便門,長安城北面西頭門,郡平門也……於此道作橋,跨渡渭水以趨茂陵,其道易直,即今所謂便橋是其處也。”《三輔黄圖·都城十二門》:“武帝建元二年初作便門橋,跨渡渭水上,以趨陵,其道易直。《三輔决録》曰:‘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橋北與門對,因號便橋。’”。《文選·潘安<;西征賦>;》:“津便門以右轉,究吾境之所暨。”張銑注:“便門,便橋也。”唐·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參閱《元和郡縣志·咸陽》。 西渭桥 西渭桥xiweiqiɑo在咸阳市城区南部的渭河上,两寺渡村南曾发现过遗存桥桩。初名为便桥,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造。《太平寰宇记》载:“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四十里。长安城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因号便桥。”后因其位在中渭桥之西,名西渭桥。唐、宋时曾进行过数次重建,北宋末废毁。 ☚ 西温阳坊村 西鉴村 ☛ 西渭桥 西渭桥也叫便桥或便门桥。建于公元前138年,因与汉长安城便门相对,故名。故址在今咸阳市西南。唐代也叫咸阳桥,唐末桥毁。公元966年重修,后又为暴水冲坏。公元992年,迁徙到孙家滩,遗址待查。公元996年又迁回原址。公元十六世纪中叶以船作为浮桥,以后冬春有桥,夏秋以船渡。西渭桥初建的目的是为了从长安城直通茂陵(汉武帝陵在今兴平县东北十九里)。由于它为东西大路必经之地,所以成为重要的军事渡口。公元624年,突厥进犯关中,已经到达便桥北,唐太宗率少数骑兵在此与突厥可汗当面谈判,突厥见唐有备,便结盟而退。公元765年,唐朝还曾在这条桥畔设防,阻挡吐蕃入侵长安。公元783年,军阀朱泚反唐时,唐朝也急派韩游镶在这里坚守。 ☚ 中渭桥 沙河古桥 ☛ 西渭桥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南渭河上,唐末毁。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 重修,后又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