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褒斜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褒斜道古道路名,古代长期沟通关中与巴蜀的重要通道之一。大约开通于战国中期。因取道陕南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其始自今陕西汉中褒城(周显王时属蜀国,后被秦惠文王攻取),止于眉县斜谷。《史记·货殖列传》 说: 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即此。秦汉之际刘邦进汉中,烧断褒斜栈道,西汉张卯发数万人又修复; 东汉末刘焉据益州,使张鲁断斜谷阁道; 三国蜀建兴 (223年~237年) 中诸葛亮北伐,治斜谷邸阁,亦均即此。其与石牛道相接 (一说其为石牛道之一部分),形成从四川盆地北越米仓山人汉中盆地,穿秦岭抵关中平原的战国至南北朝时的川陕交通主道。 褒斜道中国关中入蜀古道。自关中眉(郿)县斜口入山,沿斜谷而上,翻越秦岭,入褒谷而行,出褒口至汉中,全程300km。沿金牛道入蜀,长500km。《蜀记》记载:三皇时代已通行。《读史方舆纪要》载:公元前2200年,禹已开辟此道。周时,成为军事征战、家族迁徙之道。《史记·秦本记》载:公元前475年,蜀人沿道馈物。公元前359年,蜀人发卒1000余人,凿石成道。公元前312年,秦蜀沿道征战、朝会、联盟。公元前285年,秦昭王遣蜀太守,打通蜀与滇之路。公元前250年,修筑僰道,长800km,道宽5尺,约1.2m,古称五尺道,直入云贵。公元前265~前257年,秦昭王整治褒道,巴蜀、汉中栈道相通。公元前122~前115年,汉武帝发动数万人,复通褒斜道,全长合今209km。历经180年后,栈阁损坏。公元63~69年,东汉明帝遣广汉、蜀郡、巴郡扩建。据《开通褒斜栈道石刻》记载:修路刑徒2690人,用工766800工,修道258里(合今108km),桥阁633间,桥5座,邮亭和驿站68所,开造石门(隧道)。耗用工程费1499400多斛粟(合计20992t)。228、230、234年,蜀魏之战,亦通过此道。《三国志·魏书·钟会》载:263年,魏钟会攻蜀,遣将整治。1960年,陕西考古研究所对褒斜道遗址调查,栈道壁孔,全部凿于陡崖半腰,高出水面8~9m;壁孔边长40cm×40cm、深80~90cm;底孔有圆方之分,孔径30cm,与壁孔高差4~5m,栈道宽约6m。 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而得名。起自汉代褒中县(今陕西汉中市与勉县接境处)褒口,经三交城、赤崖,溯褒水河而上,出斜谷口至眉县,全程235公里,是秦岭南北的重要通道。为秦昭王时所开。公元前206年,刘邦从褒斜道去汉中就“汉王”位。汉武帝时曾发数万人治褒斜水道,欲通漕运,未成。但在开河中,为行舟拉纤而凿通了褒斜栈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时或堙塞,屡经开复,遗迹至今犹存。 褒斜道 褒斜道古代关中至汉中著名通道。在由褒水与斜(ye)水形成的河谷中。《元和郡县图志》:“斜水与褒水同源而派分。”褒水源于秦岭太白山南麓,南流至褒城南与玉带河汇合后称汉水; 斜水源于秦岭太白山北麓,东北流至眉县境入渭河。从眉县西南30公里的北口斜谷到褒城北10里的南口褒谷,“长四百七十里”。其间高山峡谷,悬崖峭壁,异常险峻。汉代以前即有栈道相通。“张良令汉王烧绝栈道,示无还心,即此道也”。汉武帝时,有人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于是“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但漕运未成。东汉永平六年(63)发徒2690人开此道,九年四月完成,并立《鄐君开褒斜道碑》。三国时,曹操经此道以临汉中; 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而实攻祁山。魏正始四年(243)开斜谷旧道以达梁州(治汉中)。西魏宇文泰使人开梁汉旧路,即此。唐代犹通。五代以后时通时废。 ☚ 子午道 斜谷道 ☛ 褒斜道 褒斜道古道路名。因经行褒水、斜水河谷而名。二水分别源于秦岭山脉太白山,褒水南流在褒中县,(在今汉中市境内)注入汉水。斜水北流,在眉县境内注入渭水,西可通长安。治太白山,修栈道,连接两河谷,形成秦蜀间交通要道。此道起点在褒中县(今陕西汉中市与勉县接境处),褒口是一关隘,有石门。石门南距褒城约六里,这是褒斜道南端起点的重要遗迹。过石门循褒水西岸东北行,至红岩河、太白河、西江等三水交会处附近,有边长约二百米的方形古城一座,从位置上看是《水经·钙水注》中所说的“三交城”。由三交城北去十五里在红崖河转弯处的石崖上有西晋武帝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二十九日”摩崖石刻一块,刻字七十。这是整修栈道所留下的遗迹。在崖石接近常水位处,整齐地排列着古代为修建栈道而开凿的壁孔和柱孔。沿红崖河东北行,至留坝县柘梨园乡北十五里处,山石皆呈赤色,人们称为“红崖”或“赤崖”。三国时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设“赤崖府库”,赵云退兵时,“烧赤崖以北阁道”即发生在此地。褒、斜二水在今太白县五里坡附近,一在坡西、一在坡东。五里坡是一个长五、六华里的一面斜坡。短短五、六华里的坡路把褒、斜二水的河谷贯通,成为褒斜道。褒斜道是中国开辟最早、规模最大、选线最佳、沿用时间最长的栈道。施工方法是在高出常水位二至五米处凿方形壁孔、安插方形木梁,另端立柱承托。在壁孔水平线下凿方形或圆形柱孔、立直柱或斜柱。上铺木板、宽约三米,可容车一轨。其结构形式有五种: 秦岭褒斜栈道复原模型图 ☚ 清溪道 米仓道 ☛ 褒斜道 褒斜道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得名。褒水今名褒河,斜水今名石头河,两河同源于秦岭北鳌山北麓,古称衙岭山,褒水南流入汉江,谷口在汉中市旧褒城县城北十里;斜水北入渭河,谷口在眉县西南三十里。褒斜道为关中平原南通汉中盆地和巴蜀的交通要道之一。秦代已有,范睢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即指褒斜道。《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南则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汉武帝时曾发数万人治褒斜水道,欲使通漕运。《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时有人上书利用褒斜二水开运河通航,御史大夫张汤答汉武帝说:往蜀地从故道(陈仓道),路上多大阪,又迂远。今穿褒斜道少阪,还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今汉江),斜水通渭,皆可行漕船。漕船从南阳(今河南)上溯汉江入褒,褒水与斜水之间的百余里用车转运,再用船顺斜水入渭河,这样汉中和关东一带的粮食以及褒斜流域的竹木都可以运到关中,同时避免关东漕运至黄河三门峡的困难。汉武帝发数万人,修筑褒斜水道五百里,道路近便,但因水流湍急,不能通船漕运。后汉顺帝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开褒斜道,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北伐,屡次修斜谷邸阁。自汉以后时或堙塞,屡经开复。五代以后自褒谷北上皆有故道出散关,斜谷道栈道失修遂少有行旅。今褒斜道栈道遗迹犹存。 ☚ 斜谷道 傥骆道 ☛ 褒斜道古道路名。汉武帝时由张印主持修筑,因取道褒水、斜水西河谷得名。它从今西安市向西南入山,溯斜水经鹦哥嘴、下寺湾,翻老爷岭进入红岩河峡谷,经关山、上下白云,寇家关、王家塄,拓犁园至西江口。西江口以下,则是褒水干流狭谷,顺利历,抑川、下南河、武关河、马道镇、青桥驿,穿石门或越七盘岭出山,抵达褒河和汉中,全长七百余里。《史记·货殖列传》:“巴蜀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自汉末至五代,南北兵争往往取道于此,其后褒斜道废,自褒谷北上者,皆由故道出散关。该道遗址至今犹存,留有汉以来石刻多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