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舊曆新年時所張貼之木版彩印畫。因用於一歲之始,點綴節日,故名。其形式最早起於門神;其藝術之成熟與定型,當於宋代;明中葉起各地木版年畫作坊紛紛設立;清乾隆年間最爲盛行,後世不衰。内容多是描寫民間喜慶豐收、驅災禦凶、祈福迎年、寓意吉祥等。其畫樣有單幅、連環、門神、竈畫、斗方、横披、窗旁等形式。其製作方法有分版彩色水印;亦有先印人物、背景輪廓綫,再以人工敷彩等多種。各地作坊均有獨自特色。我國重要出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东濰縣楊家埠、山西臨汾、河北武强、四川綿竹、福建漳州等。清代李光庭《鄉言解頤》:“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然如《孝順圖》、《莊稼忙》,令小兒看之,爲之解説,未嘗非養正之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