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木牛流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一种运输工具。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据前人考证,木牛即四人推拉的前面有辕的木头车子;流马即一人推的独轮车,俗称鸡公车。说见《事物纪原》卷八。一说系蜀人蒲元为诸葛亮所设计。

☚ 梓潼郡   司天台 ☛

木牛流马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
 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


 【释词】
 ①剑关:即剑门关。地处剑门镇三十公里,境内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对如门,群峰陡削如剑,称“剑门关”。
 ②木牛:与上一句“流马”,同义反复,指木牛流马:是一种运输工具。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的两种不同规格的四轮车。木结构,用人推拉。蜀军靠此运送粮草。斜谷:陕西终南山的北谷口名。南口叫褒,北口叫斜。班固《西都赋》:“右界褒斜,陇首之险。”即褒斜道。是关中到汉中的主要道路。诸葛亮六出祁山,沿此道北上。
 ③输:输送,引申为供给。
 
 【赏析】
 诸葛亮北伐,为险恶的秦岭山脉所阻,最棘手问题,是运输粮草不便。北伐数次班师而还的原因是因粮尽而退。司马懿采取坚壁不战的原则,正是基于蜀军粮草难继,不能坚持长期作战,一旦粮尽,自然退军。因此,自古兵战,以粮为本。
 “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第六次北伐,诸葛亮发明了用木牛流马运输,大大地提高了运输粮草的效力,好处有三:一是加快了速度;二是减少了后勤押送粮草的人员;三是省去运输牲口及自身食用的粮草。木牛流马“宛然如活者一般;上山下岭,各尽其便。众军见之,无不欣喜”。
 “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我们知道:战争不单纯是军事斗争,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诸多要素的组合、联系、渗透和演变,最终形成一个合力,决定胜负。其中“物”的因素——粮草作为战争中的重要军需,却常常牵动着战争的全局。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把粮草看作胜败攸关的重要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它反映了古代战争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远道运输粮草,弊端很多,容易给敌方造成断粮、劫粮的可乘之机。况且前方作战,后方就要有数倍于前方的人力运输和保卫,代价是极其大的。《孙子兵法·作战篇》讲:“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意思是说国家因用兵而贫困,是由于远道运输的缘故,远道运输百姓就会贫困。因此,孙子提出一个战略观点:“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武器装备由国内供给,粮草供给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战略思想。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有四次选在春季陇上粮熟草壮之时,施展计谋,“因粮于敌”。因此说,用兵之本,无粮不稳。
 在战争系统的诸因素中,政治、外交、人才等因素对经济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袁术在淮南,地广粮多,结果一败涂地;公孙瓒在易京,“积粟三十万以自守”,却被袁绍所灭。相反,官渡相持之时,曹操粮食困乏,却因得许攸一个人才,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一举扭转了对峙的战局;西蜀刘表、汉中张鲁都是民殷国富,沃野千里,粮丰草足,却被兵微将寡、无立足之本的刘备取代。所以,粮食对战争胜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但并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诸葛亮采用木牛流马运粮,促使部队战斗力的提高,为取得北伐的胜利创造了前提,但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并不取决这一点。

古词语“木牛流马”的出处、文献和意思 - 可可诗词网

木牛流马

 《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横者为牛领,转者为牛足,覆者为牛背,方者为牛腹,垂者为牛舌,曲者为牛肋,刻者为牛齿,立者为牛角,细者为牛鞅,摄者为牛鞦轴。牛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尺寸之数,肋长三尺五寸,广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轴孔分墨去头四寸,径中二寸。前脚孔分墨二寸,去前轴孔四寸五分,广一寸。前杠孔去前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长二寸,广一寸。后轴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分,大小与前同。后脚孔分墨去后轴孔三寸五分,大小与前同。后杠孔去后脚孔分墨二寸七分,后载剋去后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长一尺八寸,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后杠与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广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斗。从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后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长一寸五分,广七分,八孔同。前后四脚,广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长四寸,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十三年[235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允恭因建议曰:自环州,入积石,抵灵武,七日程。刍粟之运,其策有三。然以人以驴,其费颇烦,而所载数鲜。莫若用诸葛亮木牛之制,以小车发卒,分铺运之。每一车,四人挽之。旁设兵卫,加戈刃于其上。寇至,则聚车于中,合士卒之力御寇于外。
 

《宋史·杨允恭传》


 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选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按后汉郡国志,巴郡有江州县,是时刘备全有巴蜀之地,疑亮之创始,作之于江州县。当时云然,故后人以为名也。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小车》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一


 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也。《后山谈丛》: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今之土车,独推,犹存诸葛遗制。
 

清·麟庆《河工器具图说》卷四《土车》


 读陈大樽集云:密翁年十九而知作木牛流马。欲就青原问之,不克密翁逝矣。武侯集中记尺度而无造法,当时隐秘之耳。以愚思之,名为牛马,亦仿佛其形,外饰以美观,实一四轮小车而已。蜀陇道险,多登降,故造此便行。其法当是二轮高,二轮庳。上坂则庳者在前,高者在后,一人曳之,使徐行而不蹶。平地亦庳者在前,虽欹无碍也。所谓舌者,于中间设一植木,施铁鐏于下,一上一下之间,欲转迻前后则放下插士(应为“土”字之误)中碍之不行,而挽人推迻之,其收放用一横木提掇,所谓舌也。其车箱前后作两折中或铁环或韦条绾之,遇山坳曲折处,则捩转委曲而不碍。凡一轮用二人可运八人负荷之粟,以历险道,然遇乱石、枯株、曲磴,则亦必平治之,涉溪水必架土木为桥梁,但不阻于登降耳。其制大略如此,九原不可作无与问其详也。(原注:按当时木牛流马之制或止于此,至近日机械之术日精,则腾空潜水,突过前人矣)
 

清·王夫之《船山遗书·搔首问》


 【评】关于诸葛亮创木牛流马之事,流传很广,但主要材料就是上面《诸葛亮集》所载。后世对它进行研究复原的不少,大多认为木牛、流马为二物。但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其车制迄未定论。

木牛流马

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制的运输工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木牛流马

三国时蜀汉之军运工具。在蜀汉进攻曹魏的战争中,为解决“军粮不继”的困难,相传诸葛亮创制了这一运输工具。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又据《事物纪原》卷八:“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民间谓之江州车子。按后汉郡国志,巴郡有江州县,是时刘备全有巴蜀之地,疑亮之创始,作于江州,故后人因以为名也。”按亮集载作木牛流马法甚详,但与此异。又据亮集载:“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故此运输工具迅速、省力。于蜀魏战争中,蜀道坎坷崎岖极为难行,以之运送军粮,基本保证了蜀军之粮秣供应。

木牛流马

三国时期蜀国运输工具,蜀相诸葛亮北伐中为解决山地转运军粮的困难主持制造的一种人力木质车。据陈寿编 《蜀相诸葛亮集·作木牛流马法》,木牛载重325千克,行车较慢; 流马载重140千克,行车较快。均用人力推挽。两者各有几个车轮。有研究者说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即旧时蜀中常见的鸡公车。或说是一种 “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的自动化机械。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古代运载工具。诸葛亮伐魏时曾用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裴松之注引《亮集》载制作木牛流马法甚详。其实为运粮车。木牛,“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流马“每枚受米三斛三斗”,小于木牛。宋高承《事物纪原》卷8《小车》: “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 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南齐书·祖冲之传》:“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 牛车   安车 ☛
木牛流马

078 木牛流马

古代运输工具名。相传三国诸葛亮创制木牛流马用来运送粮草。《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在南齐书祖冲之传又载有祖冲之仿亮木牛流马自造运器,不用风力,不劳人力,於机自运,今已不传。还有传说木牛流马是三国时蜀人浦元为诸葛亮所设计。但据《事物纪原》载:“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 马排   水转连磨 ☛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三国时代诸葛亮所创制的一种运输工具。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至十二年(公元234年)间,诸葛亮屯兵汉中、沔阳,出击曹魏关中。为解决秦巴山间之粮食运输,遂创制木牛、流马。建兴九年(公元331年),诸葛亮攻祁山,首次使用木牛运粮。单行每日几十里,群行二十里。建兴十二年出兵关中西部之斜谷,驻军五丈原,又使用流马运输军用物资,可载粮四石六斗,日行二十里左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事物纪原》卷八:“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粮,盖巴蜀道阻,便于登陟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但据《诸葛亮集》《作木牛流马法》:流马左右肋木上各有两个轴孔, 独轮似难安装于两个车轴之上,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木牛是一种人力独轮车, 有一脚四足。所谓一脚就是一个车轮(转者为牛足,足字应作脚字)。所谓四足,就是车旁前后装四条木柱, 行车停车时不容易倾倒。‘人行六尺,车行四步’,就是人走一步,轮转四次”。又认为:“流马是改良的木牛, ‘前后四脚’即人力四轮车”。对范氏“流马为四轮”的说法,尚存争议,对于流马车厢为“板方囊二枚(两个车箱)”的说法亦难以解谜。今人王湔工程师认为木牛流马为一物,并以模型释之。一说木牛乃西汉“鹿车”演变而来,又说木牛流马系三国蒲元、廖立、杜睿、胡忠等机械制造家,“推丞相意”而设计制造。

☚ 记里鼓车   十八 陵墓▷ ☛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一种运输工具,相传为三国时琅玡阳都(今沂南南)人诸葛亮创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事物纪原》卷八记:“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诸葛亮集》中有《作木牛流马法》。(另说木牛流马系三国时蜀人蒲元为诸葛亮设计)

☚ 天地运动说   王朴 ☛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两种山路运输工具。蜀魏战争中, 诸葛亮驻军汉中(今属陕西), 数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 均因粮食不继, 中途而返。为解决粮食供应, 乃于建兴九年(228)制作 “木牛”, 十二年(231)又发明“流马”,用于山路运输,省人力,功效高。两者均用木制。木牛构造为方腹曲头, 一脚四足, 载多而行少, 宜可大用, 不可小使, 载一年之粮, 可日行二十里, 人不大累。流马形制如象, 有方囊二只, 每只可装米二斛二斗。木牛流马的发明, 缓和了蜀汉的粮运问题, 支持了蜀汉对魏的战争,故亮能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司马懿相峙于渭南。

☚ 牛埭   水碓 ☛
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

❶三国时诸葛亮设计创造的运输工具。木牛是有前辕的小车。流马是独轮手推车。或说: 三国以前,陆上运输所用车辆,多数是双轮车,只适用于平地大道行驶。三国时,蜀汉在与曹魏战争中,由于山道困难,运输工具亟待解决。蒲元发明独轮车——“木牛”。这种独轮车适用于在崎岖小道上行走。
❷明代成化至嘉靖 (1465—1566) 年间发明的一种用绳索牵引犁以代替耕牛劳作的农具亦称木牛。

☚ 坊   水碓 ☛

木牛流马mu niu liu ma

wooden ox and gilding horse—transport vehicle allegedly invented by Zhuge Liang for carrying military supplies over difficult terrain

木牛流马mù niú liú mǎ

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所创造的运输器具。《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注:“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于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宋·高丞《事物纪原》:“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民间谓之江州车子。”

木牛流马mù niú liú mǎ

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制的运输工具: 独轮车与四轮车。

木牛流马mùniú-liúmǎ

〔并列〕 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制的运输器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皆出其意。”
△ 多用于军事后勤方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