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武松打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在我国古典传奇性文学作品中,“奇”虽然有时并不排除浪漫主义的虚幻想象,但主要还是指作品的情节曲折生动,不落俗套,作品所表现的是生活中的“奇人、奇事、奇情、奇景。”这样,“奇”与“真”的矛盾在这类文学作品中往往就不专指浪漫主义中文学的真实性问题,而是“出于意料之外”的生活奇事是否能被作者写得合情合理,即: “又在情理之中”。因此,我国古代著名小说评点家金圣叹在评论 “武松打虎”这段 《水浒全传》 中最富于传奇色彩的文字时这样说道: ☚ 宋江杀惜 武松报仇 ☛ 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全名《折担儿武松打虎》。红字李二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武松打虎为著名传说,内容参见《水浒传》。剧本已佚,具体内容不详。 ☚ 黑旋风 风光好 ☛ 《武松打虎》《武松打虎》
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作。清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说:“天下莫易于说鬼,而莫难于说虎。无他,鬼无伦次,虎有性情也。说鬼到说不来处,可以意为补接,若说虎到说不来处,真是大段着力不得。所以《水浒》一书,断不肯以一字犯着鬼怪,而写虎则不惟一篇而已,至于再,至于三。盖亦易能之事薄之不为,而难能之事乐此不疲也。写虎能写活虎,写活虎能写搏人,写虎搏人又能写其三搏不中,此皆是异样过人笔力。……读打虎一篇,而叹人是神人,虎是怒虎,固已妙不容说矣。乃其尤妙者,则又如读庙门榜文后,欲待转身回来一段;风过虎来时,叫声阿呀翻下青石来一段;大虫第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一段;寻思要拖死虎下去,原来使尽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正提不动一段;青石上又坐半歇一段;天色看看黑了,惟恐再跳一只出来,且挣扎下冈子去一段;下冈子走不到半路,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叫声阿呀今番罢了一段,皆是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遂与后来沂岭杀虎一篇,更无一段相犯也。”金评,精当。关于人物形象,今人杨凌芬说:“武松是一位典型的江湖好汉。武松有一身好武艺,凭着力大心直,浪迹江湖。景阳岗上有猛虎,等闲之人三五结伙,尚‘三碗不过岗’,而武松独身一人,喝酒十八碗吃肉七八斤,微醉只身过岗。饿虎扑面,他先躲再闪,待虎扑、掀、剪完,一手按着虎头,一手‘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五七十拳,打死了为害多时,猎人也奈何不得的老虎。赤手空拳,只身斗虎,无有神力神勇,焉能取胜?难怪阳谷县为他披红挂花,倾城出动,为之庆功。凭着这勇和力,他进安平寨不打关节不贿差拨;夺快活林,打蒋门神如同游戏;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逢凶化吉,化险为夷。勇和力是武松的护身符,勇和力是江湖好汉的基本素质。……豪侠之中夹杂着蛮勇,仗义讲理包容着震慑威胁;报仇务要彻底痛快,不管是否残忍,报恩必得全心全意,不论是非曲直。只凭着神力神勇,闯东闯西,这就是武松!”(《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今人欧阳健说:“脍炙人口的景阳冈打虎,酣畅淋漓地展现了武松的英雄风姿。在给‘过往客商’(实际上是市民)带来极大威胁的自然界的大虫面前,武松不愧英雄的称号;而在市民社会的‘大虫’面前,武松同样不愧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但是,我们也必然看到,武松这个体现了市民理想的英雄,同时又是沾染了市民阶级庸俗情趣的英雄”;“在武松身上,真正深刻地寄托着市民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水浒新议》)今人周嘉向说:“武松打虎,除了他酒量过人、胆量过人、气力过人之外,还遇到了种种危险。可谓处处有险情,处处有人情;笔笔是‘奇文’,笔笔是‘情文’。因此,武松虽然被塑造成了一个打虎的英雄,但他却又不是叱咤风云、无所不能的天神;他虽然有不同凡响的超人之处,但他又象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一个’。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武松身上,体现着我国传奇小说中‘真’与‘奇’的高度和谐统一,体现着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种崇高的审美理想。”(《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此篇生动地描述了武松打虎的激烈场面,刻画了武艺高强、见义勇为、安良除暴的武松的高大形象。作者善于将人物置于险恶的环境中,并通过侧面描写来反衬和渲染人物的英雄行为,从而塑造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将单纯的情节写得险象迭生,波澜起伏,毫无平板和沉闷之感。清金圣叹盛评道:“写极骇人之心,却尽用极近人之笔”;“耐庵乃以一人一心一手一笔,而盈尺之幅,费墨无多,不惟写虎,兼文写一人,不惟双写一虎一人,且又夹写许多风沙树石,而人是神人,虎是怒虎,风沙树石是真正虎林。此虽令我读之,尚犹目炫心乱,安望令我作之耶?”(《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回前评语)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艺高胆大;气概不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