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萧乾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萧乾1910—1999蒙族,生于北京。 萧乾萧 乾 钟温和 *革命人物志第16集第324页 萧乾
萧乾 萧乾1910—1999小说家、散文家。原名秉乾。蒙古族。黑龙江兴安岭人,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任《大公报》副刊《文艺》编辑,兼旅行记者。1939年赴英国任东方学院讲师、《大公报》驻英记者。1946年回国后,在《大公报》负责国际问题社评专栏,兼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的编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英文版《人民中国》副总编辑、《译文》编委、《文艺报》副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落日》《灰烬》,长篇小说《梦之谷》,散文集《小树叶》《珍珠米》《废邮存底》《北京城杂忆》《负笈剑桥》《这十年》,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等。另有《好兵帅克》等译作多种。有《萧乾选集》《萧乾特写散文选》。 ☚ 高云览 马加 ☛ 萧乾 萧乾1910.10.27—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笔名有树雄、魏勋等、黑龙江兴安岭人。祖籍内蒙,出生于北京。蒙族。自幼父母丧亡,过着半工半读生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当过学徒。在北新书店当学徒时,开始接触文学。1926年在北平崇实中学读书时,因参加C·Y组织被捕,后由学校保释出狱。1928年化名到汕头当教员。1931年考入燕京大学,在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常在沈从文主编的《大公报·文艺》,以及《水星》、《国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小说。1935年他从燕京大学毕业后,接替沈从文任《大公报·文艺》编辑。此后长期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任副刊主编和记者。1935年后,他结集的作品有:描写二十年代北平下层人民的生活的《篱下集》(1935年),着重反映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揭露教会学校的黑暗内幕的《栗子》(1936年),以及《落日》(1936年)和《灰烬》(1938年),自选集《创作四试》(1938年)等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梦之谷》(1938年)带有自传体性质,写的是早年初恋和流浪生活中的一段爱情悲剧,揭露了社会恶势力对青春爱情的摧残,委婉抒情、真切感人,受到文坛的广泛注意。抗战期间,他长住英国,任《大公报》驻英记者,曾在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抗战胜利后,任上海、香港《大公报》编辑和记者。建国后在出版部门任职。他还有翻译作品《好兵帅克》等多种,论文《书评研究》,以及大量散文特写作品。 ☚ 萧殷 萧也牧 ☛ 萧乾 萧乾(生平经历、文学活动和小说创作,参见小说卷)1935年任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时,赴山东、安徽等省灾区采访,写了《鲁西流民图》(即《流民图》)一组特写,反映灾民的惨状。散文特写集《小树叶》(商务印书馆)和《落日》(良友图书公司) 。1937年,发表了游记《雁荡行》。抗战爆发后,发表了著名的特写《刘粹刚之死》,歌颂为支持抗战后光荣牺牲的国民党空军爱国英雄刘粹刚;接着又发表了揭露地方反动当局迫害革命农民的《林炎发入狱》,引起强烈的反响。1939年出版了通讯特写集《见闻》(桂林烽火社)和《灰烬》(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赴英国伦敦东方学院讲学,并以《大公报》记者身份给该报写通讯。1944年夏,随联军进入柏林战场采访,曾参加波斯坦会议采访工作。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进入欧洲战场采访的第一个中国记者。1945年赴美采访联合国大会成立情况,第二年出版特写集《南德暮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抗战胜利后,曾到台湾、海南采访,同年出版散文特写选集《人生采访》(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和散文集《珍珠米》(晨光出版社),与沈从文合著关于创作的通讯集《废邮存底》等。萧乾创作态度严谨,不仅小说富有特色,通讯特写也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人生采访·前记》谈到他自己的创作特色是:“褒善贬恶,为受蹂躏者呼喊,向黑暗进攻。”他的通讯特写善于摘取富有特征性的细节,表现人物和场景,写得生动活泼,富有艺术吸引力。 ☚ 萧红 曹白 ☛ 萧乾 萧乾1910—Xiao Qian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学翻译家、著名记者。原名萧秉乾。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蒙族。1910年1月27日生于北京。6岁进私塾,后改入新式学堂。中学时期,半工半读,织过地毯,送过牛奶。在北新书局当学徒时开始接触文学。1926年因参加北京崇实中学C·Y组织而被捕,不久被学校保释。后化名萧若萍到广东汕头,在角石中学任国语教员。1931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1933年开始在《水星》、《国闻周报》及《大公报·文艺》上发表小说。1935年于燕京大学毕业后,开始作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的主编兼旅行记者。1939年至1942年,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国记者。1942年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1944年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46年至1948年负责上海《大公报》国际问题社评兼复旦大学教授。1948年至1949年间曾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的英文刊物《中国文摘》。1949年后,任英文《人民中国》的副总编辑。1953年至1955年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1956年先后走访内蒙古等地,写出六篇散文特写。下半年至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1961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1979年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 丰子恺 唐弢 ☛ 萧乾 萧乾1910~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萧秉乾,蒙族。祖籍内蒙,生于北京。青少年时半工半读,1926年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而被捕,后由校方保释。1930年考进辅仁大学英文系。后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开始发表小说。大学毕业后,曾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任文艺副刊主编并兼任旅行记者。此时创作以小说为主。短篇《篱下集》大多以20世纪20年代北京贫民区生活为题材;另一短篇集《栗子》抨击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中国人民的毒害,揭露其内部的腐败。另有描写青年男女恋爱悲剧的长篇《梦之谷》,还有散文集《小树叶》、散文小说集《落日》等作品。1939年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师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在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当研究生。后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记者。1946年回国后任上海《大公报》国际评论员兼复旦大学教授。其间,在国内外广泛采访的基础上,写了大量通讯报告出版如《南德的暮秋》、《见闻》等。1948年10月,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的英文刊物《中国文摘》。同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创作四试》和散文小说集《珍珠米》等。解放后历任《译文》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等职。并有作品集《土地回老家》、《萧乾散文特写选》、《一本褪色的相册》、《海外行踪》、《萧乾文集》等。译作有《莎士比亚故事集》、《好兵帅克》、《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里柯克讽刺小品选》等。 ☚ 艾青 姚雪垠 ☛ 萧乾1910~1999Xiao Qiancontemporary reporter,writer and translator,his original name was Xiao Bingqian. Works: A Collection from under the Fence,Chestnut,etc. 萧乾? —567南朝梁、陈大臣。字思惕,兰陵(今江苏丹阳东)人,梁秘书监萧子范之子。仕梁官至中书侍郎、太子家令。永定元年(557),为给事黄门侍郎,受陈武帝之命往使熊昙朗、周迪、留异和陈宝应诸镇,遂悉归附。其年为贞威将军、建安太守。及留异等反陈,萧乾弃郡隐居郊野。叛乱平息,乃出,陈文帝授其为五兵尚书。卒后谥号静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