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莫高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莫高窟 莫高窟 mògāokū 亦稱“雷音寺”、“千佛洞”。座落於甘肅敦煌縣南鳴沙山東麓。據武周聖曆元年 (公元698年)《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載,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隋、唐、宋、元續有修建。規模之大,爲我國石窟之冠。現存洞窟四百九十二個,壁畫總面積一千三百五十平方丈,彩塑二千四百餘身,唐宋木構建築五座,蓮花柱石與鋪地花磚數千塊。形制有禪窟與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及覆斗式。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現編十六號洞窟甬道發現一個藏經洞,内藏寫本遺書、絹畫、刺紡等文物五百餘件,但不久即遭盗竊和破壞。窟内文物引起國内外學者極大重視,形成敦煌學。乾隆《大清一統志·安西府·寺觀》:“雷音寺,在敦煌縣南三十里,即千佛洞。”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我国佛教石窟建筑群之一。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崖壁上。因此地原为莫高乡而得名。始凿创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辽、元各代均有扩建。现存洞窟四百九十二个, 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多尊。内容以宣扬宗教思想为主, 也有许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描绘古代少数民族狩猎、打渔、耕作、收割、推磨、春米等生产生活的壁画, 以及镌刻的藏、回鹘、西夏等民族文字的题记。作品反映了六至十四世纪间我国西北地区各民族的部分社会生活和历代造型艺术的发展情况。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藏经洞”被发现,内有四至十世纪期间的大量古汉文、梵文、龟兹文、回鹘文、古藏文和西夏文等各种民族文字的佛经写本、买卖契约、典当文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文献, 以及绢画、刺绣、雕版印本、铜佛像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在1907—1925年间,先后遭到英、法、俄、日、美等帝国主义分子的大肆窃掠与破坏。1943年始设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名敦煌文物研究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俗称千佛洞。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项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km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断崖上。据碑文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乐 莫高窟 莫高窟敦煌石窟之一。俗称千佛洞。在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隔大泉河与三危山相望。据唐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 ),乐僔和尚到此,见山有金光,“状有千佛”,便凿一窟。不久,法良禅师又在其旁凿一窟。故曰 “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此后,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陆续增建。隋代为重要兴盛期,唐代达到最高峰。五代、宋、西夏三代,势头大减。元代则系尾声。莫高窟是从前秦建元二年到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十个世纪的产物。但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今仅存有壁画和塑像的石窟492个。窟区全长1600余米,可分为南北两段。石窟集中在南段; 北段都是小窟,除五、六个存有壁画的元代窟外,其余空无所有。南段石窟,上下分层排列,最多四层,以两层为多,布列于南北长约1000余米的断崖上,窟形主要是中心柱窟、覆斗顶窟、背屏窟等。最高窟40余米,最低龛约30厘米。窟前几乎都有木构窟檐,保存至今的尚有晚唐、宋初的六座。各窟之间原有木构廊道相通,今已改建为钢筋水泥通道。窟龛内存彩塑约2450尊(不包括影塑),题材主要是佛、菩萨、交脚弥勒、弟子、天王、力士、僧人等。以佛为主宗,少者一铺三身,多者一铺九身; 最高者33米,最小者10厘米。塑像神态各异,时代特点鲜明。窟壁、藻井布满壁画,总计45000余平方米。各代壁画均有变化,其内容主要是经变画、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史迹故事、供养人像和各种图案等。内容虽以宗教为主,却也有历史人物和世俗生活画面。此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七佛殿下现编16号窟甬道发现一窟(藏经洞),内藏5至10世纪的大批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这批宝藏是莫高窟珍贵文物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莫高窟也由此震惊世界,声名远播。可惜这批文物绝大多数已为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掠夺者运往外国; 美国华尔纳等还剥走壁画,搬去唐代彩塑。莫高窟是中国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有《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 ☚ 万佛峡 千佛洞 ☛ 莫高窟 莫高窟敦煌石窟之一。俗称千佛洞。在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隔大泉河与三危山相望。据唐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 ),乐僔和尚到此,见山有金光,“状有千佛”,便凿一窟。不久,法良禅师又在其旁凿一窟。故曰 “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此后,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陆续增建。隋代为重要兴盛期,唐代达到最高峰。五代、宋、西夏三代,势头大减。元代则系尾声。莫高窟是从前秦建元二年到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十个世纪的产物。但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今仅存有壁画和塑像的石窟492个。窟区全长1600余米,可分为南北两段。石窟集中在南段; 北段都是小窟,除五、六个存有壁画的元代窟外,其余空无所有。南段石窟,上下分层排列,最多四层,以两层为多,布列于南北长约1000余米的断崖上,窟形主要是中心柱窟、覆斗顶窟、背屏窟等。最高窟40余米,最低龛约30厘米。窟前几乎都有木构窟檐,保存至今的尚有晚唐、宋初的六座。各窟之间原有木构廊道相通,今已改建为钢筋水泥通道。窟龛内存彩塑约2450尊(不包括影塑),题材主要是佛、菩萨、交脚弥勒、弟子、天王、力士、僧人等。以佛为主宗,少者一铺三身,多者一铺九身; 最高者33米,最小者10厘米。塑像神态各异,时代特点鲜明。窟壁、藻井布满壁画,总计45000余平方米。各代壁画均有变化,其内容主要是经变画、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史迹故事、供养人像和各种图案等。内容虽以宗教为主,却也有历史人物和世俗生活画面。此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七佛殿下现编16号窟甬道发现一窟(藏经洞),内藏5至10世纪的大批经卷、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这批宝藏是莫高窟珍贵文物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莫高窟也由此震惊世界,声名远播。可惜这批文物绝大多数已为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掠夺者运往外国; 美国华尔纳等还剥走壁画,搬去唐代彩塑。莫高窟是中国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有《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 ☚ 万佛峡 千佛洞 ☛ 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县东南鸣沙山东麓,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已编号洞窟492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影塑未计在内),唐宋木构窟檐5座。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君修佛龛碑》记载,一位名乐僔的僧人在房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时间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此后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前后一千年的相继开凿,形成了这个规模宏伟,内容极为丰富的石窟群。明代以后莫高窟逐渐被遗忘和荒废,有关记载仅散见于诸书。至20世纪初,莫高窟又逐渐引人注目,英、法、日、俄等国探险家闻风而至,掠走了大批珍贵的写本、壁画等,使莫高窟蒙受了屈辱和巨大损失。直到1944年,中国才建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1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莫高窟得到了国家的保护。莫高窟石窟的形制有几大类:禅窟、中心柱式、覆斗式和方形佛殿式。在这几类的基础上,各时代又有所变异。其高度不等,最高的石窟高达40余米。窟中所有造像均为泥塑敷彩和夹纻塑。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群像中一般以佛像居中,两旁列弟子、菩萨、天王、力士,3身至11身不等。塑像手法有高浮雕、圆雕和塑等几种,而且具有塑绘结合的艺术特色。早期造像(十六国和北朝)题材较狭窄,以单身造像为主,成铺造像也只是简单的组合。造像风格在民族传统的彩绘雕塑基础上,受到了外来的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北魏时期受中原内地南方的影响,具有“秀骨清像”的特征,人物形象清秀,神情恬淡。中期(隋、唐)是莫高窟造像的全盛时期,隋代出现了成铺的“三世佛”、“三身佛”,形象多是头大、体壮、腿短,至隋晚期造像的全身比例已基本协调。整个隋代莫高窟始终处于摸索探求的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整铺造像有的多达11身,同时还出现了高达33米的巨身佛像。唐代的造像风格是健康丰满,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线条流畅,装饰华丽,精致细腻。艺术家对人物形体及性格的塑造技巧的把握,已达到了空前高度。晚期(五代、北宋、西夏、元)内容已没有中期丰富,形象塑造也逊色不少,显然已走过了旺盛期。除造像外,窟中所存壁画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另一瑰宝,其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早期壁画内容以佛传、本生和因缘故事为主。北魏时期色调强烈厚重,西魏色调趋于清新淡雅。隋唐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壮观,色彩绚丽,绘画技巧水平之高前所未有。晚期壁画题材多沿袭中期,多以大面积绿色为底,所使用的沥粉堆金法为前期所少见。元代还出现了具有藏族绘画风格的壁画。值得注意的是壁画中还有描绘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作品,反映了狩猎、耕作、作战、民俗、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画中所绘大量亭台、楼阁、桥梁及人物所穿的各类服饰,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和服饰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形象资料。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非孤立而单一的,而是将雕塑和壁画融为一体是其一大特色。石窟开凿时注重了整体效果,处处讲究意境和装饰美,动静结合,场面互补,甚至有些塑像的圆光、衣服、飘带直接延展为壁画,交相辉映,仿佛将人带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境界。莫高窟的另一宝藏是本世纪初所发现的经洞中的五万余件经卷、文书、织绣等文物,其中写本有汉文、藏文、梵文、佉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各种文字书写。内容除佛、道等宗教经典外,还有史籍、账丹、契据、历本、信札、状牒等,对研究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莫高窟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艺术石窟,是古代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莫高窟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石窟 彩塑交脚弥勒菩萨像 ☛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据武周圣历元年《李克让重修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创建于366年(前秦建元二年),比云冈石窟早88年,比龙门石窟早128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连续营造千年之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敦煌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敦煌莫高窟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 世界遗产/文物单位 甘肃省博物馆 ☛ 莫高窟 264 莫高窟在甘肃敦煌市东南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又称千佛洞。三大石窟之最。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后经隋、唐至元各代不断扩建增修。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100多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反映了4世纪至14世纪的社会生活及历史文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藏经洞,内藏文物3万多件。震惊中外学术界,以后不断研究,形成专门学科——敦煌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白塔山 麦积山石窟 ☛ 莫高窟 莫高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俗称千佛洞。位于鸣沙山东麓,南北全长1680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乐僔在此见金光照耀,状如千佛,因于崖壁开凿第一个洞窟。此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西夏和宋代均有开凿。现存洞窟700多个,唐宋木结构窟檐5座,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身,莲花柱石及铺地花砖数千块,各种文献五、六万件。洞窟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莫高窟主体,400多个洞窟均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近期又从莫高窟北区发掘出的243窟内没有壁画,可能是当时僧人们的起居处。造像均为泥质彩塑,神态自然,栩栩如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壁画中早期多“本生”、“佛事”故事,中晚期多“经变画”、“佛教史迹画”。画中绘有古代耕织、狩猎、婚丧、建筑、战争、音乐、舞蹈等场景,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保留了大量古代建筑、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的形象图样和历代各族人民衣冠服饰资料。与窟区相对,在宕泉河东岸,为舍利塔组成的塔群。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廿六日莫高窟道士王圆箓首次偶然发现第17窟藏经洞后,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1907至1925年间,先后遭到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沙俄奥登堡,日本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美国华尔纳等人的偷盗和掠夺,仅斯坦因一次就劫走写本、文物29大箱。莫高窟保存着我国四世纪至十四世纪千年间的建筑、彩塑、壁画、文献资料,是我国中古时代最丰富的文化遗存。莫高窟不仅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深受国内外欢迎的大型舞剧《丝路花雨》即取材于莫高窟壁画。令世界震惊的《敦煌古乐》,则是1991年由《敦煌曲谱》、《敦煌卷子谱》25首古曲破译创作的。这些古曲是唐五代世俗歌舞音乐琵琶伴奏曲,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语言。原件被劫往国外,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敦煌医学遗书《灸经图》(残卷),是我国存世最为古老的唐初灸法专著,在推动我国针灸学、经络学、气功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原件被劫往国外,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我国为“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遗产,现已成立敦煌研究院,并将石窟科学保护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已抢救壁画1860平方米,修复塑像223身,出版了《敦煌研究》学刊和大量画册、资料,召开了两次国际学术会议,敦煌学已成为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新建有现代化的大型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已对外开放。 ☚ 6.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藏经洞 ☛ 莫高窟见“敦煌石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俗称千佛洞。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之一。建于公元366年,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凿于崖壁,长1.6公里,三四层不等,现存洞窟492个,大小不等,最大的高40余米。彩塑像2100多尊,最高的33米。壁画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敦煌文物研究所,并对洞窟进行了全面整修。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在中国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对面是“舜逐三苗于三危”的三危山。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约1600多米。建造年代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公元366年),至唐代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石窟大小不等,最小的三十七窟,刚能把头钻进去; 最大的十六窟面积268平方米; 最高的九十六窟是从山脚开到山顶,高达40米,窟内径30米见方,外观象九层楼。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最高者33米,低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有40多平方米。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仪夫妇出行图》,均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画面如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是我国现有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之石窟艺术宝库。清光绪25年 (1899年,一说光绪26年) 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斯坦因、伯希、华尔纳、鄂登堡等人曾盗窃大量的珍贵文物。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门面焕然一新。窟东有泉,汇成清流,林木成荫,无异沙漠绿洲。 ☚ 莫罗尼 莫斯科 ☛ 莫高窟 莫高窟莫高窟为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南北连绵1600米。据载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经唐至元代屡次修建,开凿者为乐尊和尚。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厦、元各代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50尊,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群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体。莫高窟的崖体,质地较软,难以制作雕像,故以魂丽细腻的壁画和敷彩泥塑享誉于世。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早期壁画主要以本土故事为主,如降魔变、尸毗王割肉救鸽、 摩诃萨舍身饲虎、 睒子本生、 须达弩太子本生、鹿王本身等。隋代开始经变题材逐渐增多,到唐代已成为壁画的主要内容。壁画规模巨大,画风热烈、庄严、富丽、璀璨。一改早期壁画阴森可怖的特点,多以主佛端坐莲花宝座、左右侍立两大菩萨,罗汉、金刚四周环绕,飞天空中翔舞,使乐前头蹁跹,殿堂楼阁布满画面。此外还有大量反映社会生活场景的壁画,如耕作、狩猎、捕鱼、婚丧、杂技、剃度、屠宰,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构图精细,人物生动。其中最古的地图 《五台山图》 达40多平方米。彩塑也很引人注目,有单身像和群像。唐彩塑雍容华丽,菩萨低眉善眼,天王力士刚强威武。洞窟外原有殿宇,相连者是木制走廓同栈道相通。窟内金碧辉煌,灿烂夺目。1990年发现藏经洞、内堆满经卷、文书、刺绣、画像等大量文物,以后遭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和抢夺。建国后,敦煌其高窟得到保护。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 石窟寺 云岗石窟 ☛ 莫高窟 莫高窟莫高窟为中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南北连绵1600米。据载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经唐至元代屡次修建,开凿者为乐尊和尚。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厦、元各代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50尊,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群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体。莫高窟的崖体,质地较软,难以制作雕像,故以魂丽细腻的壁画和敷彩泥塑享誉于世。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早期壁画主要以本土故事为主, 如降魔变、尸毗王割肉救鸽、摩诃萨舍身饲虎、睒子本生、须达弩太子本生、鹿王本生等。隋代开始经变题材逐渐增多,到唐代已成为壁画的主要内容。壁画规模巨大,画风热烈、庄严、富丽、璀璨。一改早期壁画阴森可怖的特点,多以主佛端坐莲花宝座、左右侍立两大菩萨,罗汉、金刚四周环绕,飞天空中翔舞,使乐前头蹁跹,殿堂楼阁布满画面。此外还有大量反映社会生活场景的壁画,如耕作、狩猎、捕鱼、婚丧、杂技、剃度、屠宰,以及众多的供养人像。构图精细,人物生动。其中最古的地图 《五台山图》达40多平方米。彩塑也很引人注目,有单身像和群像。唐彩塑雍容华丽,菩萨低眉善眼,天王力士刚强威武。洞窟外原有殿宇,相连者是木制走廊同栈道相通。窟内金碧辉煌,灿烂夺目。1990年发现藏经洞、内堆满经卷、文书、刺绣、画像等大量文物,以后遭帝国主义列强的破坏和抢夺。建国后,敦煌其高窟得到保护。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 岳阳楼 云冈石窟 ☛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据唐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代陆续扩建,唐代达到鼎盛,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屡有增修,形成一座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宝库。现存洞窟492个, 壁画45 000平方米, 彩塑2 415身, 唐宋木构窟檐5座, 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窟区全长1 600余米, 分南北两段。石窟集中在南段, 上下分层排列,最多达4层。窟形主要有禅窟、中心柱式、殿堂式和覆斗式等。洞窟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窟前原均有木檐,以清末民初重建的九层楼最为雄伟壮观。塑像以佛像为主,包括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三世佛、七世佛等,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11身。雕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最高大的佛像高达34. 5米,最小的善业泥拓像不足2厘米。窟内壁画内容以宗教为主,如早期洞窟中的各种 “本生”、“佛传”故事画,中晚期洞窟中的 “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等。同时也有大量现实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狩猎、耕织、交通、战争及房屋建筑、音乐舞蹈、婚丧嫁娶、人物形象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发现的藏经洞文物,是20世纪初我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民族关系和中外交通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但从1907年至1925年,藏经洞文物先后遭到帝国主义的偷盗和掠夺,就连莫高窟中的造像、壁画也未能幸免于难。1963年~1966年,国家拨款对400个洞窟进行了加固维修。现设有敦煌研究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名录。 ☚ 酒泉鼓楼 九层楼 ☛ 莫高窟mo gao ku【佛教】Mogao Grottoes 莫高窟中国著名佛教石窟建筑群。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因此地原名莫高乡,故名。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相传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乐僔开始凿窟造像。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辽、宋、西夏、元各代均有扩建。现存洞窟492个,计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像2450余尊。有唐宋木构建筑5座,是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佛经故事、神话、供养人等题材,以及40多平方米大的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朝夫妇出行图》,还有描绘古代少数民族狩猎、耕作、推磨、舂米等生产、生活的壁画。一些洞窟有藏文回鹘文、西夏文题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一说二十六年),藏经洞”被发现,内有4~10世纪期间的大量文献,包括用汉文、梵文、龟兹文、回鹘文、古藏文、书写的佛经、买卖契约、典当文书、文学、历史、天文、历法、医学等文献,以及绢画、刺绣、雕版印本、铜佛像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在1907—1925年间,曾先后遭到英、法、俄、日等国所谓探险家的大肆劫掠与破坏。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现为敦煌研究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为我国三大石窟寺之一,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二十五公里的鸣沙山崖壁上。据碑刻记载,其始凿时间是前秦建元二年(366)。现存洞窟则是从五世纪北凉时期到十四世纪元代开凿的, 目前已经查明的为四百九十二个。其中十六国至北周三十二窟;隋一百零四窟,内有重修前代的十五窟,为后代覆盖者二十一窟,现存八十三窟;唐二百二十窟;宋四十窟;元十窟。全部佛窟计有彩塑二千四百多身,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洞窟的形制是以中心柱窟和殿堂窟为主。初期中心柱窟较多,初唐以后殿堂逐渐占据了压倒优势。此外还有一些禅窟、大像窟等等。壁画的内容主要是佛像画、佛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经变画以及供养人像和各种彩绘图案。彩塑主要是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这些彩塑及壁画以及洞窟本身都是研究我国美术史、建筑史、书法史、音乐舞蹈史以及古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珍贵资料。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的第十七窟中还发现了许多从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初的经卷和文书,总数约为四万余卷。内容涉及到我国中古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文学、科技和中西文化交流等极为广阔的领域。 (详《敦煌石室遗书》)解放前曾惨遭破坏及帝国主义分子的偷盗。 (参考图258-259) 莫高窟⇒見 【敦煌千佛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