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茶叶经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茶叶经济economics of tea

茶叶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及其经济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在原始社会就开始采集、利用野生茶叶, 开始于药用, 以后发展为饮料。秦汉时代四川一带的茶叶生产流通已经兴起, 至唐代饮茶风习已遍及民间, 茶叶成为重要商品, 并传入朝鲜和日本。明、清两代茶业生产得到发展, 茶叶出口欧洲。1886年中国茶叶总产量达22.5万吨,出口13.4万吨,占世界产茶国出口贸易量的90%以上。20世纪30年代, 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总产量约为40万~60万吨;主产国有中国、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基斯坦、肯尼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苏联、土耳其、阿根廷、乌干达等国也加速发展茶叶生产。到1985年世界茶园面积达279万公顷;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比1934~1938年平均年产量增长约3.6倍。茶园面积最多的是中国104.5万公顷, 其次是印度37.8万公顷,斯里兰卡24.5万公顷, 其他产茶国家都不足10万公顷。1985年茶叶产量最多是印度,达65.9万吨, 其次是中国43.2万吨,斯里兰卡21.6万吨,苏联15.5万吨, 肯尼亚14.7万吨,土耳其13万吨, 印度尼西亚12.9万吨, 日本9.6万吨。这八个国家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85%以上。1985年世界茶叶总产量中, 亚洲 (不包括日本) 占64.7%, 非洲占12%, 拉丁美洲占2.9%, 大洋洲占0.4%,日本、苏联等发达国家占10.8%, 其他一些国家占9.2%。80年代初期至中期, 在主要产茶国中,发展中国家茶叶产量迅速增长,以肯尼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茶叶产量增长幅度最大,均在15%以上;日本在1984年和1985年分别比上年减产8.9%和4.9%,各发达国家产茶国合计只增产4%,明显低于世界平均增产18.7%的水平。茶叶和咖啡、可可合称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并有降脂、降血压、防暑、促进血液循环、防衰老等作用。世界消费茶叶的人口和消费水平不断增长,国际贸易随之发展。1978~1980年世界消费茶叶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3,平均每人年消费量: 卡塔尔6.5千克,科威特5.2千克,英国3.1千克, 日本0.97千克, 苏联0.6千克。
1985年世界产茶国总出口量95.9万吨, 比1981~1983年平均总出口量增加13.4%。其中以亚洲出口量最多, 占72.9%, 其次是非洲占22.8%, 拉丁美洲占3.6%, 大洋洲占0.7%。在茶叶主要出口国中, 以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出口茶叶最多, 这四国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70%以上。从1981~1985年茶叶出口增长速度来看,以肯尼亚增长幅度最大,达48.2%,其次是印度尼西亚32.4%, 中国19.2%; 印度增长幅度最小,为4.7%。1985年茶叶出口总值约为20亿美元,以印度、斯里兰卡、中国和肯尼亚四国最多, 共占出口总值的80%。1985年茶叶总进口量约为93.3万吨,比1981~1983年平均进口量增加13.8%。在各茶叶进口国中, 欧美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占进口总量的一半以上, 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占45%左右。英国是世界上进口茶叶最多的国家,1985年进口茶叶15.5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16.6%;其次是苏联占10%左右。美国1985年进口茶叶比1981~1983年平均数减少3.8%。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茶叶进口仍呈增长趋势。
中国茶叶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 生产和出口都是逐年增加的。19世纪80年代以后, 由于印度、斯里兰卡和日本茶业的兴起, 中国茶叶出口减少, 茶园面积和产量也随之减少; 从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8年间, 茶园遭受严重破坏, 产量急剧下降, 直到1949年茶园仅存15.5万公顷,仅及抗日战争前的40%,茶叶总产量降到4.1万吨, 不到战前常年产量的25%。50年代逐渐恢复,到1957年茶园面积恢复到33万公顷,茶叶总产量恢复到15.3万吨。60年代初又开始下降,1962年茶园面积曾降到27.9万公顷, 茶叶总产量降到7.4万吨。从1965年以后茶叶生产逐年增加,1980年茶园面积逾100万公顷,总产量达30.4万吨。1980~1985年茶园面积增加很少,但采摘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7万公顷,总产量平均每年增加2.5万吨, 而且茶叶质量也有提高。1985年, 全国茶园面积104.5万公顷,茶叶总产量达到43.2万吨,出口量达到13.9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6倍、9倍和15倍。80年代中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位, 茶叶总产量仅次于印度, 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茶叶产区主要分布在秦岭和淮河以南的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福建、云南、湖北、广东、江西、广西、贵州、江苏等省、区。其中浙江、安徽、湖南和四川四省所产茶叶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左右;福建、云南、湖北三省次之,产量约占全国总产的25%;加上广东、贵州、江西三省,10省茶园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2%和94%以上。1980年,茶园面积在万亩(6 667公顷)以上的产茶县共389个,茶园面积88.3万公顷,总产25.6万吨,分别占全国产茶县数的36.3%,茶园面积的84.9%,产量的84.2%。这些县多在江南和西南茶区,又以江南茶区万亩以上的产茶县最为集中,县数、面积、产量分别占全国万亩以上产茶县的46%、60%和71%,是中国外销绿茶、花茶、工夫红茶的主要生产基地,还有部分县生产外销乌龙茶和边销茶以及各种名茶。在西南茶区,万亩以上的产茶县占30%,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23%和18%,是中国外销红砖茶、工夫红茶、边销茶,以及普洱茶和部分名茶的主要生产基地。还有华南茶区,是中国外销乌龙茶和红砖茶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这些茶区,万亩以上产茶县,一般茶叶商品率达80~90%以上。
中国茶区根据茶叶的特征、特性,采取不同的加工制作方法,制造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商品茶。按其制作方法和品种分类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紧压茶、花茶、白茶六大类。中国绿茶常年产量占总产量的55%左右,是南方居民的主要饮料;红茶产量约占20~25%左右,主要供应出口;乌龙茶常年产量2万吨左右,约占总产量5%,主要是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花茶主销北方各省,紧压茶主要供应牧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1952~1984年,国家对茶叶实行派购制度,茶叶常年收购量约占总产量的85%左右。最高年收购量占总产量的94%。1984年国家调整了茶叶政策,实行多渠道的流通体制,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在国际上享有声誉。1985年第24届茶叶质量评比中,四川“工夫红茶”(早白尖)和“峨嵋毛峰”绿茶及“竹叶青”绿茶荣获金奖。1985年中国出口茶叶13.9万吨,外汇收入2.94亿美元,超过了历史出口最高纪录, 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国总量的13%, 贸易额占世界茶叶贸易额的12%左右。
1952~1985年,中国国内茶叶消费量呈增长趋势。1952年全国消费茶叶3.7万吨,平均每人消费0.08千克;1957年消费9.6万吨,平均每人消费0.12千克; 1980年消费16.6万吨,平均每人消费0.21千克; 1985年消费量增加到25.3万吨,平均每人消费0.3千克。中国茶叶消费量虽然增加很快,但是平均每人消费量还低于世界许多国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