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花山岩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雕繪類 > 繪畫部 > 巖畫 > 花山巖畫 花山巖畫 huāshānyánhuà 戰國至東漢時崖壁朱繪圖畫。分佈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江岸邊數千平方米範圍的崖壁上。畫面多爲人形,間有巨獸、銅鼓、鑼、籐牌等圖像。人物形象數量衆多,達一千三百餘個,大者三米,小者不足三十厘米,羅列重疊繁密,布局雄偉壯觀。其所繪内容說法不一,但多認爲應是先民祭奠神靈之巫術舞蹈。畫中人物裸體,呈曲肘舉手,曲膝跺步,姿態正面或正側面,有規範化舞蹈節律狀之特點。居中心之舞者,身軀高大,持道具,裝有飾物。畫面熱烈活躍,威嚴莊重。繪製材料亦是赤鐵礦粉配以動物血或脂肪調合而成,因其時代久遠,已成牢固黏結的赭紅色塊。其形象濃淡不一,並有重疊,當爲後來多次增補繪成。該巖畫爲祭神娱神而作,故强調表情達意,造型由較寫實而衍化爲具有象徵意義之舞人符號,成爲其藝術特色。 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又称“左江岩画”,是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沿岸以及附近峰林石山断崖峭壁上众多岩画的总称。从1954年至1984年,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共发现风格相类的岩画地点70处,分布范围横贯6县,绵延200百多公里。这些绘有众多图象的岩山被称为“画山”,讹称“花山”,故有“花山岩画”这一约定俗成的说法。岩画呈赭红色,系由动物血胶等作粘合剂掺合赤铁矿粉配的颜料画成。年深日久,色彩依然鲜艳。画面中表现了众多人物集体活动的场面,规格统一,布局严整,场景热烈奔放。岩画的内容众说绘纭,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它们是祭奠神灵的巫术活动遗迹。经科学的年代测定以及对这一地区历史文化面貌的分析研究,确认岩画应是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人的作品。其艺术风格比较统一,人物形象已高度模式化,符号特征明显,与北方的岩画风格大不相同,反映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是我国南方岩画的一个代表性遗迹群体。 ☚ 绘画 花山岩画祭神舞蹈图 ☛ 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花山位于宁明县驮龙镇的左江岸边,距县城约25公里。在临江的一面高约260米的崖壁上,有一组规模巨大、内容丰富而奇特的图画,这就是花山壁画。这一画幅宽将近两百米,高约四五十米,上面用赤红色的颜料画着密密麻麻的图像,约有1800多个,壁画场面巨大,色彩全用土红色,鲜艳夺目,线条粗犷有力,形象朴素生动。壁画中以人像为最多,皆呈裸体状。其中大小人像有1300多个,最大的人像有3米多高,头插雉尾,手执匕首,身挂腰刀,脚跨骏马,威武雄壮,好像一个首领。壁画中还有威风凛凛的武士,辫发垂腰的妇女,舞姿翩翩的侍女。旁侧好像是闪亮的铜鼓,前后的人物有的起舞,有的跳跃,有的骑兽,有的挥刀,有的持盾,姿态各异,生动热烈。这幅画的内容有人说是狩猎图,有人说是取悦水神的祭祀图,有人说是征战的誓师图。花山岩画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灵渠 大士阁 ☛ 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花山坐落在广西宁明县西北部的明江东岸,高230米,远望高大险峻。明江自西南蜿蜒而来,至山下折向西北,花山正在转角上,湍急的河流映衬崖壁,格外壮观。画面朝南,宽221米,高约40米,形象系用土红色画成,采用剪影式平涂法,单纯、整体、醒目。形象密集,可辨认的图像有1800多个,主要是舞蹈人群,被有规律地分成若干组,每 一组以一个形体高大的人物为中心,中心人物作正面蛙式,身佩大环刀,身前有狗,有的头顶兽形装饰,手提尖鞘小刀。四周围拢正面和侧面蛙式舞蹈人群,男女糅杂,间以铜鼓、刀、剑、狗、鸭等物。密密麻麻,布满崖面。人物形象最高的达3米,最小的仅几十厘米。制作时间约自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至东汉末(公元3世纪),先后延续近800年。这里是河流急转弯的地方,水流湍急,夏天山洪爆发时容易发生水患,行船也最易翻毁。人们为祈求平安,常在对岸平地上举行祭祀水神的活动,历代相沿,岩画就是对祭祀活动的真实记录。就岩画形象集中、高大这一点来说,花山岩画在中国乃至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参观后的外国朋友把它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 花山岩画 ☚ 蹈纹彩陶盆 群祭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