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相距;湘剧◉ 芗剧xiānɡjù 名 流行于台湾和福建南部芗江(九龙江中游)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清末在台湾形成。台湾称之为“歌仔戏”。 ◉ 相距xiānɡjù 动 互相间距离。〈例〉~不远/ 前后~30年/ ~10年我又回家中/ 两个桥墩~20米。 ◉ 湘剧xiānɡjù 名 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例〉~团/ 演出~/ ~分长沙~、衡阳~、常德~等。 芗剧 芗剧清末在闽南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基础上,吸收梨园戏、高甲戏、京剧等戏曲表演艺术逐斩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台湾省闽南语地区,后流行于台湾省及福建省南部与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区,因主要流行于福建龙溪芗江一带,1954年定名为芗剧。唱腔丰富,乡土气息浓厚。主要腔调有七字调、杂碎调、哭调和民间山歌、采茶调。传统剧目 500多本,较有影响的有传统剧《三家福》、《陈三五粮》、《千里送京粮》,现代戏《碧水赞》等。 ☚ 高甲戏 歌仔剧 ☛ 芗剧 芗剧芗江是福建九龙江流经漳州时的简称。芗剧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足迹遍及于龙溪、晋江、厦门、台湾省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地区。 芗剧是福建主要地方剧种中较为年轻的一个。它的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过糅合吸收后形成的一个新兴剧种。因此,闽南芗剧与台湾歌仔戏,可说是同根同源、同一剧种的两个不同名称,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500多个。最初多用歌仔戏的唱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历史题材的剧目,多是从其他剧种或小说改编来的连台本戏。当时多是幕表戏,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1939年后,艺人邵江海首先废除幕表制,编定本剧种的第一个文学剧本《六月飞霜》,又名《六月雪》,以后又编演了《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安安寻母》等30多出戏,初步奠定了芗剧传统剧目的基础。 芗剧的行当, 早期只有生、旦、丑几个角色,后来吸收京剧的分行,角色增加。芗剧音乐的特点是唱多白少,曲调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乡土情调。芗剧的传统曲调有100多处。歌仔戏时期以锦歌、台湾调和民歌为主,改良戏时期则以内地杂碎调和若干改良调为主,适当吸收京剧、潮剧、汉调等部分曲牌,夹杂些电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现复杂状态。 芗剧的主要乐器有壳仔弦(用椰壳制成)、大广弦(用龙舌茎作共鸣箱,以梧桐木为箱板,紫竹为琴柱)、台湾笛(又名梆子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鸣箱为六角形,定弦壳仔相同)、三弦、苏笛(即横笛)、鸭母笛(又名竖管,簧嘴似鸭嘴巴)、京胡、芦管等。 ☚ 闽剧 惠安女的服饰 ☛ 00002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