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要帶”。束腰之帶。古時以韋皮爲之,秦二世始名腰帶。其制歷代有異。秦漢時革帶、絲帶並存。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的蹀躞帶盛行。至唐上元元年,始定文武官員及庶民百姓的服帶等制,宋代規定尤細,名目亦多,沿至明清。腰帶作爲通稱,相沿至今。《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爲人美須髯,要帶八圍。”《晉書·輿服志》:“古者貴賤皆執笏,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容止》:“庾子嵩(敳)長不滿七尺,腰帶十圍,頹然自放。”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録》卷三:“寺東門大街,皆是幞頭、腰帶、書籍、冠朵鋪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