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企业经济总量/(二)乡镇企业结构/(三)企业区域分布/(四)出口创汇/三、基本经验 ☚ (二)蓬勃发展时期 (一)乡镇企业经济总量 ☛
二、发展水平 二、发展水平新中国成立46年来,随着各种农业机械的增加,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截止1995年底,全省机耕面积达39.1万公顷,占耕种总面积的32.4%。三季机耕总作业面积71.4万公顷,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47.8%。机械播种面积267公顷;机械植保面积25.4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87.8万公顷;机械收割面积0.38万公顷;机械脱粒量94.32万吨;机械加工农副产品作业量1 440.70万吨;农用运输机械作业量31.89亿吨公里,承担了农村运输总量的65%以上。粮、油及饲料加工等作业项目,大部分乡、村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福建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变化情况大致可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表2-5-3)。
表2-5-3 1955—1995年主要农业作业机械化程度 年 份 | 1.总耕地面 积 (万公顷) | 2.当年实际机 耕面积(万公顷) | 占总耕地 面积 (%) | 平均每千瓦负 担面积(公顷) | 3.总播种面 积 (万公顷) | 机械播种面 积 (千公顷) | 机播占总 播种面积(%) | 4.机械插秧 面积 (公顷) | 1955 1960 | 147. 7 131.4 | 0.07 1.57 | 0.005 1.19 | | | | | | 1965 1970 | 132.0 131.0 | 1.52 6.65 | 1.15 5.07 | 970. 5 26. 4 | 197. 6 235.1 | | | | 1975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 130.4 129. 7 129.0 126. 1 123. 7 120.4 | 21.82 37.80 43.09 35.91 41.86 39. 06 | 16.74 29. 14 33.38 28.47 33.85 32. 44 | 4.9 2.4 1.6 1.1 0.8 0.8 | 275.6 270. 1 257.4 233.6 274. 6 283. 5 | 1.05 1.43 0.87 0. 07 0.04 0.03 | 0. 037 0.052 0.033 0. 003 0.015 0. 009 | 767 1 345 496 760 887 467 |
☚ (三)持续发展阶段 (一)1978年以前 ☛
二、发展水平 二、发展水平天津乡镇企业创办初期,只从事小规模的副业生产,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到1978年,全市有乡镇企业4 008家,职工总数245 846人,实现营业收入7.54亿元,增加值4.05亿元,利税总额2.54亿元,资产总额4.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9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1995年与1978年比较,营业收入增长109倍,年均增长31.8%;增加值增长40倍,年均增长24.3%;利税总额增长39.8倍,年均增长24.2%;资产总额增长96倍,年均增长30.8%(1978—1995年乡镇企业发展水平,见表3-6-1)。
表3-6-1 1978—1995年乡镇企业发展水平 项 目 | 单位 | 1978年 | 1995年 | 年均增长 | 增长倍数 | 企业个数 职工人数 营业收入 增加值 利税总额 实交税金 固定资产 | 个 人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 4 008 245 846 7.54 4.05 2.54 0.86 2.95 | 76 064 1 046 691 836.06 165.97 103.62 17.87 214.49 | 18.6% 7.2% 31.8% 24.3% 24.2% 19.2% 28.5% | 18倍 3.26倍 109倍 41倍 39.8倍 19.8倍 71.7倍 |
☚ (三) 迅速崛起时期 (一) 组织形式与地区分布 ☛
二、发展水平 二、发展水平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民自主经营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逐步增长。农机管理工作也不断适应新情况,逐步摸索出了适合贵州省情的农机化的新路子:坚持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为繁荣农村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有选择地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方针;坚持人畜机相结合的动力结构;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农机管理工作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管理服务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经济、法规、行政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农机作业努力实现向田间作业转移,积极组织机械化农业生产,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 (1) 1986年以后逐步理顺了机构,成立了省农机技术推广站,原有的县农机研究所也改为农机技术推广站。到1990年全省已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机科研、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质量监督、农机管理供应服务体系。全省有农机主管部门97个,农机中专学校5所,省、地、县农机供应公司93个,农机安全监理机构95个。 (2) 农机教育培训基地已初具规模。全省5所农机中专学校在校生达1 400人,专业设置也从单一的农机化专业拓宽到农机修造、乡镇企业管理、卷烟机修理等11个专业。1986—1990年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5万人次,农机中专人才1 300人。 (3) 农机科研工作自1985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坚持科学技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逐步形成了科研、生产、经营的运行机制,研制推广的户用烘干机、耕整机、人力隔膜泵、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分离式碾米机等等已转化为生产力。8马力以下手扶拖拉机和秸秆还田机发展较快。 (4) 农机服务坚持“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有偿服务、增强活力”的方针,社会化服务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贯彻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机局“关于加强我省区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意见”的通知以来,区乡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得到健康稳步发展,以开展农机服务为宗旨的农机服务组织如机耕队、提灌队、机具检修队、农机户协会纷纷组建。到1990年底,全省已有区乡农机管理服务站767个,农机修理网点1 729个,区乡油料下伸供应点268个(占农机、石油、供销部门所建基层供油点总数的55%)。自1984年农机部门负责全省农用柴油指标的计划分配及使用管理以来,供油量已从2.8万吨增至5.5万吨。 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加。1990年与1985年相比,农机固定资产总值增长2.4倍,农机总动力增长50.46%,各类拖拉机增长49%,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增长2.8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增长41%,机耕面积增长93%。农业机械运输量占农村运输总量的65%以上。全省除边远山区外,基本实现了主要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全省有农机专业户20.8万户,农机经营总收入7.34亿元,年纯收入3.8亿元。 表2-5-1 农业机械拥有量 年份 农机种类 | 1978 | 1985 | 1990 | 农业机械总值(万元) | | 43 030.7 | 147 855.52 |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 103.7 | 190.2 | 286.08 | 大中型拖拉机(台) | 7 621 | 10 776 | 11 825 | 小型拖拉机(台) | 9 604 | 15 521 | 27 300 | 耕作机械(台) | 16 893 | 5 333 | 5 400 | 排灌机械(台) | 29 340 | 49 125 | 61 700 | 植保机械(台) | 49 236 | 109 203 | 415 121 | 脱粒机械(台) | 34 103 | 10 717 | 15 484 |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台) | 53 188 | 114 444 | 140 000 | 运输机械(台) | 12 646 | 5 530 | 12 452 | 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台) | 1 929 | | | 机械化农具(台) | 181 416 | 240 767 | 578 130 |
表2-5-2 农业机械化项目水平 年份 项目 | 1978 | 1985 | 1990 | 机耕面积(千公顷) | 130.96 | 4.74 | 26.22 | 机耙面积(千公顷) | 67.51 | | | 机播面积(公顷) | 600 | 0.53 | 63.33 | 机插面积(千公顷) | 5.57 | | | 机械收割面积(公顷) | 426.67 | | 82.6 | 机械灌溉面积(千公顷) | 65.60 | 170.87 | | 机械植保面积(千公顷) | 61.06 | 89.85 | | 机械脱粒(吨) | 213 606 | 35 904 | 42 047 | 机械改土(千公顷) | 9.15 | | | 机械加工(万吨) | 2.3 | 280.94 | 861.83 | 机械运输(万吨公里) | | 80 866.04 | 82 997.05 | 秸秆粉碎还田面积(千公顷) | | | 0.94 | 机烘烤烟(吨) | | | 1 999 |
☚ (四)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农业机械化 三、历史经验 ☛
(一)农业机械拥有量与总动力/(二)农业机械构成/(三)农业机械使用水平 ☚ (三)以农户投入为主的普及发展阶段 (一)农业机械拥有量与总动力 ☛
(一) 村镇建筑/(二) 村镇基础设施/(三) 村镇环境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村镇建设 (一) 村镇建筑 ☛
(一)大牲畜饲养业/(二)养猪业/(三)养羊业/(四)养禽业/(五)兔和蜂/(六)珍稀动物养殖/三、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四、饲料工业 ☚ 6.蜂 (一)大牲畜饲养业 ☛
☚ 3.稳步发展阶段 (一)农机总动力 ☛ 0003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