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国有农场良种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国有农场良种场

二、国有农场良种场

40多年来,安徽省良(原)种场的建设经历了组建、巩固、发展、提高的过程。1949年皖南、皖北区先后接收了民国时期的专、县农场,并着手进行改造。至1951年,皖南、皖北区设立了农事试验场,各专区和各县普遍恢复或组建了农场。1953年,祁门、绩溪、滁县3县农场以及芜湖市农场因环境不宜,先后停办。1955年,宿县专区农场和原皖南区农事试验场改为农区试验站。1956年,阜阳、六安、安庆、徽州专区农场和蒙城、界首、宿县、萧县、阜阳、当涂、桐城、嘉山、东流9个县农场改为原种场。三年困难时期不少场土地被有关机关、团体改作为副食品生产基地,有的归司法部门改作为劳教场所。1962年,根据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转《农业厅六安种子工作会议报告》,将全省专、县农场分批改建为种子示范繁殖场。1966年末,计有示范繁殖场65个、棉花原种场9个、良种轧花厂5个。1970年6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同意将示范繁殖农场、原种场收归农业部门管理,作为国家繁殖良种和培育原种的基地。到1972年,示范繁殖场由65个增加到120个,提供粮、豆良种1万多吨,比1971年增加1倍;棉花原种540吨,比1971年增加3.2倍;生产粮、豆7万吨,比1971年增产11.4%。1973年开始,各地又陆续接收部队办的几个农场,1975年,良(原)种场达119个,年提供良种1 500多万千克,扭转了安徽省过去“缺种靠外调”的被动局面。截至1978年,良(原)种繁殖场由120个增加到144个,提供良、原种、杂交稻亲本种子等18 356吨,比1972年增加81%;提供棉花原种(含原种一代) 583吨,比1972年增加8%;粮、豆生产量达27 920吨,比1972年增加64.4%。1979年以后,良(原)种繁育场除个别调整外,基本上稳定在148个。1987年,提供良、原种、杂交稻亲本种子等2.4万吨,比1978年增加32.9%;提供棉花原种(含原种一代) 917吨,棉花良种738吨,原种比1978年增加57.3%。在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农林部报告的精神后,安徽省种子基地建设速度加快,整顿了国有良(原)种场,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四化一供”,即良种繁育规范化,种植品种区域化,加工处理机械化,经营管理专业化;统一供种。到1993年,全省国有良(原)种场良种基地面积扩大到60.53千公顷,比1987年增加8.8倍;生产良(原)种9 950吨,生产常规作物良种16 200吨;乡镇种子生产基地39.06千公顷,生产各种良种13 500吨。
从1972—1979年的8年中,全省累计经营各种良(原)种子达18万吨,共亏损人民币233.05万元;从1980—1987年的8年中,累计经营各种良(原)种子达到35.57万吨,共盈余人民币1 422.24万元,盈亏两抵,全省盈余1 189.19万元。1993年,全省良(原)种繁育场销售良(原)种达7 567万千克,其中,粮食作物良种销售达6 627.71万千克,销售金额在2.67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11%。安徽省良(原)种场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加快和扩大了良种繁育基本建设,完善了生产责任制,保证有一定数量良种供应农民。二是健全了良种繁育体系,加强了监督、检查和管理制度,保证了种子质量,做到取信于农民。三是贯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经营状况逐步好转,扭转亏损,年年有盈余。

☚ 一、国有农场   三、国有畜牧场 ☛
0000264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