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吉林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二、吉林市 二、吉林市 明清造船厂打牲采贡 吉林市为明末开发、清代建城,是中国唯一一个与省同名的城市。吉林市位于东经125°41′—127°56′、北纬42°31′—44°40′,幅员面积为27 120平方公里。她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长白山下、松花江畔。吉林市为中华满族发祥地之一,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意乃“沿江的地方”。 明初,为巩固东北边疆,在吉林设乌拉卫,建立造船厂。极盛时,“连樯屯舰接江城”,故吉林素有“船厂”之称。清政府在此设乌拉总管衙门,专为皇家打牲采贡; 并于1673年修建吉林城,设吉林将军; 建市建省,遂成为东北经济、军事重镇和重要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吉林省省会。现为省辖第二大城市,是吉林省东部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吉林市现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辖:永吉、磐石县;舒兰、蛟河、桦甸市;船营、昌邑、龙潭、丰满4个城区;共55个城市街道办事处,118个农村乡镇。全市总人口为41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27.4万人。有汉、满、朝、回等35个民族。 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使吉林市成为乡人爱恋世人向往的热土,并创造了国民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开发的良好投资环境。全市幅员总面积构成现状为:六分半山林二分田、一分草地加水面,半分工交居民点。农村耕地面积为40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略高于全国水平,土壤土质肥沃;土类品种齐全,适宜于发展农作物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生产。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3%;境内林木蓄积量达1.37亿米3,盛产红松、落叶松、鱼鳞松、水曲柳等优质木材,以及杨、桦、柞木等,是吉林省重点林业木材生产基地。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58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71个矿种的82%;吉林市江河纵横,地上地下水资源相对充沛,境内流长10公里以上河流277条,流域面积2.3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86.3%;全市全年水资源总储量为159.71亿米3,人均4 000米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吉林市气象条件属于东北亚大陆性温带季风、温暖半湿润一季农作物栽培区、光照、热量、水份适中。 吉林市是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为龙头的重工业结构,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发展迅速,实力雄厚。其浓硝酸、合成橡胶、乙烯、染料、铁合金、炭素制品、轻型汽车、新闻纸等产品,均在全国全省占有相当重要地位。中外合资的“吉诺尔”家用电器走俏市场;松花江水美酿琼浆,吉林啤酒“沫沫”含情,没有“华丹”不成席。吉林市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通八达;现代化的新兴邮政电信业务已在城乡广泛应用,市区县城程控电话业务已同全国联网。全市电话装机量已达7万门,城区每18人就有一部电话,电话普及率(5.6%)超过全国平均数。全市目前有各类学校2 231所;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得到同步发展:农村县乡村户四级科学技术普及网络健全。全市农村劳动力(1990年末)95.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2%;其中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劳动力尚占80%以上。 年年稻菽千重浪,岁岁江城鱼米香。吉林市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 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丰富;化肥、农药、塑料等农用基础工业发达,发展以水稻为重点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吉林市农村经济的一大优势。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已经从新中国成立时(1949年)的2.67万公顷,扩大到11.14万公顷,占本市粮豆面积的31.3%; 占全省水稻面积30%以上,成为吉林省重要水稻商品粮基地。以吉林市为代表的东北大米,打入全国粮食市场,颇受京、津、沪市民欢迎。如今吉林市主要稻作区已达到育苗工厂化,插秧机械化,施肥科学化,除草化学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增强了抗灾能力,促进了稳产高产。全市1990年稻谷总产量达到79.3万吨,占当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0.1%;创本地水稻生产最好水平。以稻草为原料的造纸、草编等乡村工副业亦因此获得新生机。吉林市亦是大豆产区; 白小米、红小豆、紫皮蒜、甜菜等经济作物正在扩大生产。 昔日打牲采贡,今朝“南云北漂”。发展以畜牧养殖业为龙头,以地方土特产品为代表的多种经营生产,是吉林市农村经济的又一强大优势。吉林市是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和关东(漂河)烟的主要产地。多山密林,河谷纵横,地上地下,土产特产资源极为丰富繁多。清代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就是专为皇家捕猎獐狍野鹿、采捞东珠鳇鱼、山珍野味等贡品的机构。舒兰市法特乡的鳇鱼圈村则因其历史典故而得名。全市药用植物达1 000多种,长白山野山参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园参亦在扩大生产;黄芪、贝母、天麻等中草药;大旺山楂、山葡萄、松籽、薇菜等食用植物;黑木耳、白瓜籽、锦灯笼(红姑娘儿)、椴树蜜以及著名的漂河烟、柞蚕丝、田鸡油等地方土特产品种资源日渐开发利用。农民家庭庭院经济近年发展较快,大有一亩园当十亩田之经济效益,仅此庭院经济一项,可使全市农民年增加经济收入2亿多元。全市东北梅花鹿存栏已达1.5万头,鹿茸及鹿制中成药十分走俏;吉林市老白肉馆的“白肉血肠”堪称关东一绝,乾隆帝饱享御腹,梅兰芳大师亦有情缘;近年以桔梗丝为主的朝族风味小咸菜业已成为百姓家一道“北国名菜”。吉林市的山蕨菜、薇菜干多年通过外贸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吉林市种的养的水生土长的全是宝。 南游桂林,北游吉林,桂林山水甲天下,吉林山水甲关东。日渐兴旺的地方旅游业,是吉林市农村经济的新领域、新优势。吉林市历史悠久,天时地利,造就了众多人文景观:吉林西团山文化遗址,龙潭山高句丽古城、松花湖丰满电厂大坝,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吉林山环水绕,风光秀丽;温带气候四季分明;盛夏湖光山色宜人,隆冬冰雪如诗如画;松花江乃中国北方之冬不冻的江,丰满电厂奔流而泻的江水,似江城四百万儿女的热血,造就了美神雾凇,而使吉林市蜚声中外。江泽民视察吉林时,曾题诗赞咏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吉林雾凇——“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近年吉林借举办雾凇冰雪节、松花湖之夏(金秋)音乐会之机,风景奠基,文艺搭台,经济唱戏;黑土地,冰雪白,关东风韵关东情,令天下商贾游客流连忘返。此项活动引起极大效应,已有18个国家地区2万多客商来此,签订经贸项目420多个,经贸额累计达36.5亿元人民币; 吸引中外游人10万多人次。自1978年以来,吉林市已开发使用的旅游景点有: 吉林北山古庙群、松花湖系列风景区、丰满青山滑雪场、江南冰上运动中心、吉林毓文中学金日成学址、阿拉底朝鲜族模范村、龙潭山鹿场、磐石县官马溶洞、乌拉街满族镇风情、蛟河市拉法山、吉林陨石雨展览、北大湖国家滑雪场等。夏日能避暑,寒冬可观光,加上聪明好客的江城人,吉林市的旅游事业大有可为。 举步为艰兴大业,辛勤耕耘结硕果。新中国成立40多年,吉林市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同步发展,农村经济达到了新的水平。1949—1990年,全市共完成水利专项投资2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2亿元。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库567座; 修建塘坝1 964处; 建成机电排灌站点1 566处; 配套电机井4 905眼; 有效灌溉面积16.04万公顷; 农田灌溉率达到41%; 到1990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9.6万千瓦;当年农作物机械耕作面积19.65万公顷,机械化程度为50.6%; 水稻机插秧面积6.70万公顷,机械化程度为60.1%,玉米机械播种面积4.52万公顷,机械化程度为30.3%; 依附于电力能源基地,吉林市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有“近水楼台”之优势,目前农村乡镇通电率为100%; 1990年全市农村用电量为3亿千瓦小时,占全市总用电量(66.4亿千瓦小时)的4.5%; 亩耕地用电为40千瓦小时。1990年度全市施农用化肥27.64万吨(实物量),平均亩耕地施用化肥12公斤,氮、磷、钾比例协调合理。1990年全市旱田化学除草面积51.7万亩,占旱田播种面积的12.5%; 水稻苗田本田全部实现药剂除草。1990年末全市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为7.92亿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吉林市解放40多年,一贯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到农村经济的首位。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作物稳产高产。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197.85万吨,农业人口年人均占有粮食870公斤; 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43万吨,商品率达72.3%。为此,吉林市荣获国务院授予“1990年度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地区)”光荣称号。当年种植业产值达到15.24亿元(1990年价格),占农业总产值的71%; 林业产值达到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 畜牧业产值为4.5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1%; 1990年全市副业总产值为0.8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 养鱼水面4.8万公顷,占全市总水面的60%以上,渔业产值为0.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 全市乡村户办企业已达7.19万户,从业人员22.9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4%; 199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收入29.72亿元; 总产值23.9亿元; 实现利润2.8亿元; 向国家上缴税金1.35亿元; 1976—1990年累计实现利税15亿元。全市18户农垦企业,完成工农业产值0.44亿元; 实现利润0.09亿元; 上缴税金310万元。目前全市农村集体资金由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代管金额达1亿元,其中可活化资金0.4亿元。1990年,全市社会总产值(现价)为193.19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为84.64亿元,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 054元; 国民收入为68.28亿元,年人均国民收入为1 658元。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为47.8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21.47亿元,占44.9%; 农村工业、建筑、运输、商业等非农产业产值为26.36亿元,占55.1%; 自1987年起,全市非农产业总产值连续4年超过农业总产值。1990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5.22亿元,其中农副产品窗口收购额为1.49亿元,占28.5%; 1990年全市农业贷款余额为3.37亿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为37.73亿元,人均储蓄915元。农村人均年收入641元,农民人均年生活费支出591元。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4.2米2。 悠悠岁月,沧海桑田。吉林市建城已有321年的历史,先人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栖息繁衍。明末开发,清代设治,新中国“船厂”展新容。北国江城吉林市,宛若一颗璀灿的明珠,闪烁在关东大地、松辽平原。1994年1月,吉林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政策如春风化雨,使这座文明古城充满了勃勃生机。 吉林市(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这270万公顷土地上,珍藏着名贵的“关东三宝”; 高楼万丈平地起; “漫山遍野大豆高粱”; 如同传奇的童话,微妙绝伦的吉林雾凇把美丽江城装扮成神秘莫测的水晶宫殿一般,分外妖娆;天外来客“吉林陨石雨”送来了宇宙太空的无穷信息;工交企业遍布城乡,门类齐全,是全国著名的新兴工业城市。到本世纪末,吉林市要建成以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轻型汽车四大主导产业和以造纸、纺织、食品、医药、电子、塑料、机械、家电、建材九大骨干行业为重点的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业基地; 建成以水稻、玉米、大豆和林特产品为主、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农工商外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基地; 建成市场繁荣、交通便利、市容整洁、环境优美、道德风尚良好,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冰雪旅游事业全面发展的文明城市。 400万吉林市人民,将同心同德,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种植业坚持围绕“三高”抓调整,更新再造农业发展优势,把吉林市的农业经济转向区域化、商品化、外向化全新轨道;依托支柱上项目,利用工业经济优势,把吉林市建设成为二、三产业高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城市; 突出专业建市场,运用好流通渠道优势,把吉林市建设为城乡一体、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商贸城市。吉林人民要四面八方请贤客,敞开大门迎佳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对外开放新格局;实行“南联、北拓、东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技术队伍、特产、自然和人文景观优势,实现对外开放高起点、大跨度、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目标。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南设窗口,北开门户,实行全方位扩大同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吉林市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农业特产,壮丽的冰雪风光、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全市人民将进一步采取优惠政策和举措,鼓励横向经济技术联系与合作,加强城乡通讯、交通、城管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的引进创造优越舒适的环境条件。同时,要完善和健全法律机制,切实保障一切合作者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吉林人热切期待各方志士仁人的友谊、合作与日俱增,真诚欢迎海内外友人前来吉林市参观、旅游、开发和建设。吉林市将以朴实的自然风光和关东人诚笃的传统美德,向各界朋友敞开胸怀。 吉林市的今天繁荣昌盛,展望未来将更加灿烂辉煌。勤劳勇敢的江城人民必将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丰收的汗水,把家乡打扮得更加美丽,使这座塞外名城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 一、长春市 三、四平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