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位tuō wèi构成关节的骨头脱离正常位置,常因外伤引起。1931年《医学名词汇编》:“Dislocation,[日译] 脱臼,转位,变位;[参考名] 脱节,脱位;[决定名] 脱位,脱节。”◇脱臼、脱节、脱骱。 脱位又称“脱臼”。构成关节的骨端超出正常活动范围的移位。特点是关节不能正常活动,局部关节外形改变,肢体短缩,固定于不合适的位置。活体脱位时可见疼痛、运动障碍、出血、肿胀、变形等症状。交通事故、爆炸、高处坠落和强力拉仲,均能引起关节脱位。 脱位病名。即脱臼,详该条。 脱位dislocation组成关节的骨端正常连接受到损伤并有位置改变,叫脱位。由于关节种类不同,骨连接形式亦多种多样,又因造成关节损伤力的大小、作用形式不同,脱位情况亦不一样。有完全脱位,关节正常功能丧失,关节处畸形;有不完全脱位,关节处变形小,功能受限;有的伴有软组织及骨损伤,情况更为严重;有的为开放性,有的为非开放性。X线检查可确诊。治疗:多用手法复位、固定于功能位,早期功能练习;有的需手术复位,伴固定。 脱位组成关节各骨关节面的正常关系发生改变。病因多为外伤,也见于病理性原因和先天性发育不良。常发生在肩、肘、髋以及下颌关节等。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治疗原则同骨折。 脱位tuōwèi病名。即脱臼, 详该条。 脱位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相互间的接触,发生分离移位,引起功能障碍且不能自行复位者称为脱位。脱位亦称脱臼、出臼、脱骱、骱失、出髎、骨错等。多发生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如肩、肘、髋及颞颌关节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已有“肩以脱”的记载。《肘后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整复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将髋关节脱位分为“胯骨从臀上出”(后脱位)和“胯骨从档内出”(前脱位) 两种。采用手牵足蹬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 还采用椅背复位法整复“肩甲骨出” (肩关节脱位)。《世医得效方·正骨兼金镞科》云:“凡脚手各有六出臼,四骨折。每手有三处出臼,脚亦三处出臼。” (此脚手指下肢、上肢; 四骨折指上臂、前臂、大腿、小腿骨折; 手三处出臼指肩、肘、腕关节脱位; 脚三处出臼即指髋、膝、踝关节脱位)还介绍了六大关节脱位的复位手法。《普济方·折伤门》、《证治准绳·疡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及《伤科汇纂》等,对脱位的诊断、治疗有更进一步的论述。 脱位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其中以间接暴力所致者多见。如跌仆、牵拉、挤压、扭转、冲撞、坠堕等。暴力的方向不同,引起脱位的类型亦不同。此外,关节脱位还与年龄、性别、体质有密切关系。如年老体弱,肝肾素虚,筋肉松弛者易引起颞颌关节脱位; 小儿因关节韧带发育尚不健全,常可发生桡骨头半脱位; 成人脱位多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关节脱位后若治疗不当,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未能很好地修复,常导致习惯性脱位。关节本身的病变(如流注、骨痨)可引起病理性脱位。此外,关节脱位还与关节解剖特点有关。如肩关节,盂小而浅,肱骨头大且活动范围广的特点,故容易发生肩关节脱位。强大的暴力可造成开放性脱位。关节脱位后,伴有关节囊和关节周围的筋肉撕裂或撕脱,形成瘀肿,出现不同的伤气血、伤经络证候。关节脱位还可并发骨折及神经、血管的损伤。脱位若不及时复位和治疗,而造成陈旧性脱位者,将影响关节的复位和功能的恢复。 按造成脱位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先天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 按脱位的程度,可分为全脱位和半脱位; 按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和中心性脱位等; 按脱位的时间可分为新鲜脱位(脱位时间在2周以内)和陈旧性脱位 (脱位时间超过2周); 按脱位关节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脱位和闭合性脱位。 关节脱位后,脉络受损,气血凝滞,阻塞经络,故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和压痛,关节不得屈伸,活动功能障碍。并出现关节畸形、关节窝空虚、弹性固定等关节脱位的特征。 新鲜外伤性脱位: 对新鲜外伤性脱位,可进行手法复位。《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五云:“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荣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唐代孙思邈、王寿、蔺道人,元代危亦林对治疗脱位都有不少论述和疗法,至今仍以为法。 手法复位时,应根据脱位的方面和位置,运用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等手法,利用杠杆原理,将脱位的骨端轻轻地通过关节囊破口送回原位,并结合理筋手法,理顺筋络,从而达到正确复位。多数新鲜脱位都可通过手法获得复位。如一次复位不成功时,应找出阻碍复位的原因。若撕脱或游离的骨片、关节囊或肌腱被在关节面之间阻碍复位,而仍使用暴力强行复位,会加重关节囊或肌腱的撕裂,甚至并发骨折和血管、神经损伤。此时复位,宜用旋转、屈伸、内收、外展等法,摆脱对关节头的覊绊,即可复位。复位后,应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或关节稳定位置,以减少出血,有利于破裂的关节囊及邻近受伤组织的修复,防止发生再脱位。固定器材一般可采用绷带、胶布、夹板、三角巾、托板等。一般固定2~3周,若固定时间过长,易出现软组织粘连而发生关节僵硬。复位后不需固定的关节应作主动活动锻炼,以避免筋肉挛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而且可促进气血流通,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药物治疗,初期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内服可选用舒筋活血汤、活血止痛汤等,外用药可选用消肿散、双柏散、活血散、定痛膏等; 中期宜和营生新,内服选用壮筋养血汤、肢伤二方等,外用药选用活血散、舒筋活络药膏等; 后期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内服可选用补肾壮筋汤、壮筋养血汤、生血补髓汤、健步虎潜丸、肢伤三方等,外治以药物熏洗为主,可选用五加皮汤、海桐皮汤。 陈旧性脱位: 对陈旧性脱位者,仍宜首先考虑手法复位,可根据患者年龄、脱位关节、脱位时间、局部病变、症状和功能,选择复位手法。如脱位时间尚短,无并发症的青壮年患者,关节周围粘连不严重者,应不放弃手法复位; 若脱位时间长,关节周围有明显骨化性肌炎、并发骨折且有大量骨痂、并发血管神经损伤、骨质普遍疏松或年老体弱者,应慎用手法复位。 选择适应证,复位时应在麻醉下进行: ❶牵引: 脱位时间长,关节活动范围较小,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较明显者,可先用皮肤牵引或骨牵引1周左右,并在局部配合手法按摩推拿,辅以舒筋活血的中药煎汤熏洗,使挛缩的组织逐步延伸,直到脱位的骨端回到关节囊破裂口相对位置时为止; 若脱位时间短,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应注意仍需作如上牵引,以达到脱位骨端的复位。 ❷松解: 在麻醉下,由轻而重,由小到大,缓慢稳健有力地进行关节屈伸、内收、外展和回旋等各方向运动,使关节周围的瘢痕组织和粘连逐步得到松解,并进一步克服肌肉挛缩。当关节粘连逐步被松解,关节活动范围接近正常时,即可进行复位。这是复位成功的关键,须耐心操作。 ❸复位: 经行上述手法后,再根据不同的关节,采用适当的手法进行复位。 手法复位如不能成功或陈旧性脱位后关节强直在非功能位置者,可考虑用手术治疗,不要再强行手法,否则可能造成关节软骨面或血管神经损伤,甚至发生骨折。对年老体弱、脱位关节尚能保留一部分功能者,可给予对症处理。 ☚ 骨折迟缓愈合与不愈合 颞颌关节脱位 ☛
脱位 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相互间的接触,发生分离移位,引起功能障碍且不能自行复位者称为脱位。多发生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如肩、肘、髋及颞颌关节等。 脱位可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其中以间接暴力所致者多见。暴力的方向不同,引起脱位的类型亦不同。此外,关节脱位还与年龄、性别、体质有密切关系。如年老体弱,筋肉松弛者易引起颞颌关节脱位;小儿因关节韧带发育尚不健全,常可发生桡骨头半脱位;成人脱位多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者多于脑力劳动者。此外,关节脱位还与关节解剖特点有关。如肩关节,盂小而浅,肱骨头大且活动范围广的特点,故容易发生肩关节脱位。强大的暴力可造成开放性脱位。关节脱位还可并发骨折及神经、血管的损伤。脱位若不及时复位和治疗,而造成陈旧性脱位者,将影响关节的复位和功能的恢复。按造成脱位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脱位、病理性脱位、先天性脱位和习惯性脱位;按脱位的程度,可分为全脱位和半脱位;按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上脱位、下脱位和中心性脱位等;按脱位的时间可分为新鲜脱位(脱位时间在两星期以内)和陈旧性脱位(脱位时间超过两星期);按脱位关节是否有创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脱位和闭合性脱位。 关节脱位后,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和压痛,关节不得屈伸,活动功能障碍。并出现关节畸形、关节窝空虚、弹性固定等关节脱位的特征。 ❶新鲜外伤性脱位,可进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时,应根据脱位的方面和位置,运用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等手法,利用杠杆原理,将脱位的骨端轻轻地通过关节囊破口送回原位,并结合理筋手法,理顺筋络,从而达到正确复位。多数新鲜脱位都可通过手法获得复位。复位后,应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或关节稳定位置,以减少出血,有利于破裂的关节囊及邻近受伤组织的修复,防止发生再脱位。固定器材一般可采用绷带、胶布、夹板、三角巾、托板等,一般固定2—3星期。复位后不需固定的关节应作主动活动锻炼,以避免筋肉挛缩、骨质疏松和关节僵硬,而且可促进气血流通,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 ❷陈旧性脱位,仍宜首先考虑手法复位,可根据患者年龄、脱位关节、脱位时间、局部病变、症状和功能,选择复位手法。如脱位时间尚短,无并发症的青壮年患者,关节周围粘连不严重者,应不放弃手法复位;若脱位时间长,关节周围有明显骨化性肌炎、并发骨折且有大量骨痂、并发血管神经损伤、骨质普遍疏松或年老体弱者,应慎用手法复位。 ☚ 骶骨、尾骨骨折与脱位 颞颌关节脱位 ☛ 脱位dislocation;subluxation 脱位tuō wèidislocation; lux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