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真菌感染
胃真菌感染比较少见,可发生于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抗代谢药治疗后,或并发于胃器质性病变、胃手术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患者及年老体弱者。常见的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组织胞浆菌、毛霉菌和曲菌等。一般认为机体免疫力减退及胃粘膜局部循环障碍是本病发病的基本条件。常见胃粘膜有白色伪膜形成,以后脱落而成单个或多个溃疡,少有穿孔,在溃疡底部坏死组织中,常能找到大量真菌。
本病无特征性表现,可类似消化性溃疡、胃炎、胃癌、胃肉芽肿性病变,须靠组织学及细菌学检查证实。因正常人口腔及空气中亦可存有真菌,故胃内容物中发现真菌时,不能赖以诊断。不少病例常在剖腹手术或尸检时始被发现。
有报道14例胃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均发生于毕氏I式胃切除术后,胃内出现海绵状肿块,主要X线征象为局部充盈缺损,胃壁僵直,胃容量减低,而可误诊为胃癌。亦有报道胃小弯中部的放线菌肉芽肿病例,患者有上腹烧灼痛、呕吐、体重减轻;X线见胃持久变形,出现穿透性溃疡征; 或经手术切除组织检查证实。有少数全身性组织胞浆菌病累及胃的报道,患者有咽下困难,病变位于胃底贲门处,表现为环状病灶,活组织检查为非干酪性肉芽肿,银染色可见病原菌;用二性霉素B治疗后症状缓解,缩窄性病变则须手术治疗。
国内杭州市一人民医院曾报道46例胃毛霉菌感染,患者均有明显上中腹痛,制酸剂不能缓解,有反复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粪),偶尔出现上腹包块;其病理改变为胃壁肉芽肿性病变及假结核结节形成,可见大而深的慢性溃疡,如穿凿状,底部平坦,疤痕厚硬,有坏死组织覆盖,其中可找到毛霉菌,病变区可与周围网膜或脏器粘连,部分病例酷似溃疡型胃癌。
治疗常用制霉菌素、二性霉素B、克霉唑及双氯咪唑(miconazole);并注意营养及其他支持疗法,根治原有疾病,停用与发病有关的药物。有并发症或未能排除恶性病变者,须作剖腹探查与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