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羚羊挂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羚羊挂角

羚羊挂角

古代诗学概念。原是宋代严羽有关诗歌艺术特质的论述。语见其《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严羽借禅喻诗。“羚羊挂角”,原是佛家语,如《传灯录》卷一六云:“(义存禅师谓众曰)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又卷一七云:“(道膺禅师谓众曰)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传说羚羊到晚上就把自己的双角挂在树上栖息,不著痕迹,以躲避猎狗的追寻。因此,“羚羊挂角”,用来形容“无迹可求”,含义相同。故《沧浪诗话·诗评》又云:“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二段话相互参证,可知“羚羊挂角”,与“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同一意思。从诗论渊源看,它显然受到唐代皎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诗式·重意诗例》)及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诸论的影响。首先是指绝去文字雕琢痕迹,以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其次,严羽在唐人基础上前进一步,结合“词理意兴”四方面来讨论,“词”指诗歌的词句,“理”指思想内容,“意”指丰富的想象与艺术构思,“兴”指兴会情趣或艺术韵味,四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无迹可求,创造了上乘的诗歌意境。总之,严羽认为,诗歌本质是“吟咏情性”之作,但光有情性,并不一定是好诗。诗歌创作的杰作佳构,还必须具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生动“兴趣”,诗人的情性自然消融于诗歌形象的浑一整体之中,从而产生一种委婉含蓄、馀味无穷的美学特点。它给人以审美享受,指的是一种空灵隽永、清新深沉的特殊美感,犹如水月镜花,可见而不可捉;但是又必有此水然后月可印潭,先有此镜而花可映面,“羚羊挂角”,有无相生,并非尽是玄虚之论,也有合于艺术创作规律的一面。后世诗歌中的“神韵派”,就多受其影响而言神韵和意境的创造。

☚ 神韵说   妙悟 ☛

羚羊挂角

羚羊挂角

语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本以喻无迹可寻,后用喻诗的意境超脱。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 着盐水中   粘皮着骨 ☛
羚羊挂角

羚羊挂角línɡyánɡɡuàjiǎo

━━┃┃ 传说羚羊夜眠防患,以角挂树,足离地,无迹可寻。喻作品意境超脱,不着形迹。清·赵翼《论诗》诗:“作诗必此诗,意取象外神;羚羊眠挂角,天马奔绝尘。”

☚ 铜琶铁板   琼什 ☛

羚羊挂角

比喻诗的意境高超神妙。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 透彻玲珑, 不可凑泊。”
●宋陆佃《埤雅·释兽》: “羚羊似羊而大……夜则悬角木上以防患。语曰 ‘羚羊挂角’ ,此之谓也。” 相传羚羊夜间休息,为防止祸患,把角挂在树上。

羚羊挂角

传说羚羊夜则挂角于树,脚不着地,猎人无迹可寻。佛教禅宗语录中常以此比喻有待悟解,勿拘泥于文字表面。《景德传灯录》十六 (雪峰) 《义存禅师》:“师谓众曰:‘吾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吾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也常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比喻诗文奥妙,不落痕迹。宋严羽 《沦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

羚羊挂角líng yáng guà jiǎo

传说羚羊夜宿,角挂于树,足不着地,无迹可寻,以防患于前(见《埤雅·释兽》)。后用“羚羊挂角”比喻诗文意境奥妙超脱、不落痕迹。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羚羊挂角

喻指诗文作品意境奥妙超脱,像羚羊夜宿,角挂于树,足不着地,不落痕迹。宋严羽《仓浪诗话·诗辩》:“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字数:95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别有洞天   妙绝时人 ☛
羚羊挂角

羚羊挂角

传说羚羊夜间休息为防祸患,用角把全身挂在树上。比喻诗的意境高超神妙。

☚ 玲珑剔透   龙飞凤舞 ☛
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

诗境
诗的境域:诗国
诗词中的意境:兴象
词的意境:词境
诗的内容和意境:诗意
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镜花水月 水月镜花 水月镜像 空花水月
诗文中美妙的意境:胜境
诗一般的美妙意境:诗情
诗的意境超脱:羚羊挂角
诗文的意境雄浑超脱:超以象外
诗文所表达的义理、境界极其高妙:高义薄云(高义薄云天) 高义云天 高谊凌云 高谊云天 高情薄云 云天高义
诗文字画等的风格意境与众不同:气高调远
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金丹换骨

☚ 意境1   韵味 ☛
羚羊挂角

370.羚羊挂角(p2495.2)

首项书证引《景德传灯錄·十六·(雪峰)义存禅师》作: “师谓众曰: ‘吾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吾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
按:引书证标点失误,末句有疑问代词“什么”, 分明询问语气,则当施问号,乃合语意。

☚ 羞花闭月   羽毛 ☛

羚羊挂角líng yáng guà jiǎo

相传羚羊夜宿,角挂树上,脚不着地,用以避祸。佛家禅宗比喻有待悟解,不拘泥求之于语言文字。又比喻诗的意境奥妙,不落痕迹。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义存禅师》:“师谓众曰:‘吾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吾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羚羊挂角línɡ yánɡ ɡuà jiǎo

传说羚羊为躲避祸害,夜晚睡眠时,用犄角把自己悬在树上,使敌手无踪迹可寻。比喻诗文意境超脱、神妙,无雕琢的形迹。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一八:“老实说,这也就是写小说的一种技巧。我不敢说有~,无迹可寻的手腕,而布局之初,实在经过一番考虑的。”
〔出处〕《埤雅·释兽》:“羚羊似羊而大,角有圆绕蹙文,夜则悬角木上以防患。”
〔连用〕无迹可求

羚羊挂角línɡyánɡ-ɡuàjiǎo

《埤雅·释兽》载:羚羊夜眠时以角悬树,足不着地,无迹可寻,以躲避食肉动物和猎人的捕猎。后以“羚羊挂角”比喻诗文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羚羊挂角línɡ yánɡ ɡuà jiǎo

传说羚羊夜宿时把角挂在树上,脚不着地,使猎狗无迹可寻。
❶ 原禅宗语。比喻义理或旨趣不着痕迹,因而不能拘泥于文字,只能以心悟解。
❷ 后多比喻诗文意境超脱,不着痕迹。也作“挂角羚羊”。

羚羊挂角ling yang gua jiao

传说羚羊夜里用角悬挂于树上睡眠,足不着地,无迹可寻,以防敌患。后世用以比喻诗文意象超脱,不着形迹。
【近】水中着盐无章可循
【反】墨守成规

羚羊挂角língyáng-guàjiǎo

〔主谓〕 据宋·陆佃《埤雅·释兽》载,羚羊夜眠挂角树上,足不着地,不留踪迹,以防范被侵袭。后用以比喻诗文意境超凡脱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无迹可求。”
△ 褒义。多用于形容诗词。
【近义】不落窠臼

羚羊挂角líng yáng guà jiǎo

传说羚羊夜间宿息,把角挂在树上,脚不着地,以避祸患。比喻诗文意境超脱,不着形迹。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