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罴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罴说 罴说唐代寓言。柳宗元著。《柳河东集》: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躯搏挽裂而食之。 ☚ 蜘蛛与蛇 鹘说 ☛ 罴说楚之南有猎者, 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 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 伺其至,发火而射之。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 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 捽搏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食之也。
动物界的生存竞争,是遵循“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的。“鹿畏䝙(shu,形状象狐狸的一种兽),䝙畏虎,虎畏罴(pi,似熊的猛兽)”,正是如此。 如果单纯从自身的体力看,在凶猛的动物面前,人只是一个弱者。但是,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智慧和制造、使用工具的本领,因而可以征服自然,把动物作为自己的猎取对象。寓言中的猎人是一个聪明人,他能吹竹管模拟百兽的声音,有打猎的弓箭和火罐,并且会巧设计谋,通过吹竹管引诱动物前来,“发火而射之。”然而,他终于被罴“捽(zuo揪住)搏挽(拉)裂(撕开)而食之,”这是为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指出,这是因为他“不善内而恃外”。外,指他拥有的物质手段。内,指他自己的精神状态。猎人虽有打猎的武器,却缺乏打猎的勇气。除了对鹿,他敢于“发火而射之”外,对䝙、虎、罴等,都怕得要命。䝙来了,他“为虎”(吹出虎的声音)而骇之”;虎来了,他又“为罴”而骇之。吓走䝙虎,并不表明他的勇敢,正表现出他的极度恐慌。因为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猎人,忘记了无论是䝙、虎、罴,都是他的猎物,因而不能显示人的威严和本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武器去捕捉野兽,或者在形势不利时避开野兽。他模仿其他动物的声音吓走对方,以保全自己。这种模仿,有兽之声,无兽之实,结果是丢掉了人对兽的优势,却暴露了人不如兽的弱点,终于为兽所食。可以说,猎者之死,就死在一个“恐”字上,死在他失去了自信心和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并在实际上把人重新降低为兽,这样,他就无法逃脱自然界“弱肉强食”的客观规律。 柳宗元写这则寓言,是为了讽刺那些不善于充实自身而专门依靠外力的人。很可能是讽刺无力制服藩镇势力的唐王朝统治者。但是,由于寓言内容的高度概括性,它可以给我们提供超越作者创作意图的哲理启示。它使人们认识到,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的情况下,精神的因素可以成为决定的因素。人的主体性,归根结底,表现为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而如果没有人类主体精神的发挥,这种能力就无从获得,无从表现,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不能成为世界的主宰,而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罴说》
唐·柳宗元2 鹿畏貙3,驱畏虎,虎畏罴。罴之状,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4。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5,寂寂持弓矢罂火而即之山6。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7。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8。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9。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10,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1罴(pi):熊类猛兽。说: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一般兼有叙述和议论。2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有《柳河东集》。3貙(chu):兽名,形似狸但较大。绝:极。5竹:指箫、笛类乐器。6寂寂:悄悄地。矢:箭。罂(ying)火:用瓦器装火药。之:往。7为虎:作虎鸣。8亡:逃亡。9捽(zuo):揪住。挽:撕。10恃外:依靠外力。 【析点】 虽说是一物降一物,但如果辗转而至降不住的时候就要倒霉了,《罴说》演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借这个故事意在说明:一味仰仗外力欺世盗名不会有好下场。这对于斥责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不善内而恃外”是有一定意义的。若从另一个角度看,寓言又启示我们,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才智与本领。 故事写得简练而又明晰。前三句九个字交代了四种动物一个畏惧一个的关系,为故事铺设了开展情节的基础;猎人能“为百兽之音”,这是故事展开情节的条件;交代罴的本领特别是“甚害人”三字,预示了故事的结局。因此,当猎人入山为鹿鸣以诱鹿时,我们已经可隐约探知故事的全貌了。但情节的发展中,作者不采用民间故事常用的“循环重复”的手法,而是以简净的有变化的语句,互相补充的手法,把猎人从射猎至死亡的全过程勾勒得完整而清晰,免去了琐屑与重复。这正是故事情节已在人意料之中,表述手法却出人意料。作者也并非一味求简,对罴的形貌、猎人入山的情状,也有具体描述,增加了故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罴说 鹿畏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河东集》 【注释】 ①罴(pi):棕熊,熊的一种,也称马熊、人熊。②(qu):兽名。《尔雅·释兽》:“,獌,似狸。” ③罂(ying):盛酒器,小口大腹,比缶 (fou) 大。 【意译】 鹿怕, 怕虎,虎怕罴。罴这种野兽,披散着长毛,能像人一样站起来,它力大无穷,而且最能伤人。楚南有个猎户,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声音。一天, 他拿了弓箭、火器,悄悄进山打猎。猎人先吹鹿鸣的声音来引诱鹿的同类,等鹿来时,他就亮出火光用箭射杀它们。听到了鹿鸣声,也赶到了,猎人怕,忙吹起老虎的吼声来吓跑了。吓跑了, 可老虎却又给招来了。猎人更加害怕,又吹出罴叫的声音,老虎也吓跑了, 可罴听到了声音就赶来找自己的同类,到了一见是人,就揪住猎人的头发把他按倒在地,撕碎吃掉了。现在那些不充实和加强本身的力量,而只依靠外力的人,没有不像猎人那样被吃掉的。 【解说】 楚南猎者犯了个很大的错误,致使命丧罴吻。不错,他可以借虎之力克,他可以借罴之力克虎,然而他还能借什么东西来克罴呢?对野兽之间的制约关系,楚南猎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知有能制约者,而不知尚有不能制约者,外力之不足恃可见一斑。设想一下,当出现在面前时,他不是“为虎而骇之”,而是鼓起勇气“发火而射之”,这样的后果又如何?如果对虎、对罴也是如此,那么,他家的墙壁上也许能多挂上几张异兽之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能的他被“捽博挽裂而食之”。在柳宗元写《罴说》的时代,唐王朝中央力量大大削弱,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形成。藩镇间或互相攻占, 或联合反唐, 唐王朝虽欲削平藩镇, 但收效甚微, 原因之一, 便是“以藩制藩”的错误方针,这就像用鸦片治病,以毒治毒,终于给毒害了。事实上唐王朝没有能削平藩镇势力,终于给弄得内外交困,国破家亡。原因简单地说,是唐王朝自身没有强大的力量。治国如此,做人也一样。人在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中要建立权威,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德才、业绩,而不能仅靠权力、力气之类的东西。一个用棍子建立的父亲权威,有天会给儿子的棍子打倒。寓言虽为虚构,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就往往会使人怵目惊心。应该牢记柳宗元的话:“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不要弄到悔之晚矣的地步。 【相关名言】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法国·鲍迪埃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范椁 罴说 《罴说》唐柳宗元撰。借写楚国一猎人吹竹管引野兽,最后引来了凶猛的罴把他吃掉了。说明“不善内而恃外”是危险的,规戒那些不求上进、身无一技,而又专想趋炎附势的士大夫。短文含义深刻,文字精炼,清代王符曾在《古文小品咀华》中赞扬“此百炼精金也。不愧与韩并驾。中、晚以后绝响矣。” ☚ 三戒并序 段太尉逸事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