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济成长阶段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济成长阶段论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stages

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分析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由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 W. Rostow,1916~ )于1961年提出。他撇开社会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单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把所有社会的经济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起飞的准备,经济起飞,向成熟发展,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并指出了各阶段具有的不同经济特征。这种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颇有影响,尽管随后遭到许多人批评。但“经济起飞”一说在发展中国家仍有影响,虽然其具体含义在各国不一。

经济成长阶段论stages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Whitman.Rostow) 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的理论。他将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为 “起飞”创造前提、“起飞”、向成熟挺进、高额群众消费与追求生活质量六个成长阶段。“经济成长阶段论”既是一种关于经济成长的学说,又是一种关于整个现代史的更一般性的学说。罗斯托认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因是人的六种主观动机: 发展科学的动机、把科学应用于经济的目的、创新动机、寻求物质进步的动机、消费动机、生儿育女的动机。在这些动机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由低级成长阶段向高级成长阶段依次过渡是必然的规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都要经过这六个不同的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其社会结构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从牛顿以前的科学和技术以及牛顿以前对物质世界的态度为基础的。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生产力量用于农业。家族和氏族关系在社会组织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各朝代、中东和地中海文明以及中世纪的欧洲都包括在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自给自足的社会转变到开放的社会,出生率降低,投资率的提高明显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这一阶段的主导部门有两个,一是农业和采掘业;二是社会间接资本投资业。这一阶段是过渡时期。(3)“起飞” 阶段:“起飞” 阶段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时期,进入此阶段,社会就会获得持续增长。这个阶段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起飞” 阶段的必要条件是: 净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10%以上。“起飞” 阶段的标准是: 看它是否具有自我持续增长的能力,其中包括足够大的投资率,主导部门的发展以及相应的和必要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结构。(4)向成熟挺进阶段: 在这个时期,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大部分资源配置,工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部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国际贸易呈现巨大的增长。“这是一个提供新的富有希望的选择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时代”。(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主要的注意力就从供给转移到需求,主导部门转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这个阶段有三个目标: 一是国家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二是福利国家; 三是提高消费水平。(6)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导部门已不再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业,如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和旅游等部门。在上述六个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第三阶段即 “起飞”阶段和第六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人类经济成长中两个关键性的阶段。所谓 “起飞” 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 (20~30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活方法上的剧烈转变。“起飞”作为从传统的长期停滞状态到持续增长的转折点,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阶段,它需要三个条件: 一是10%以上的投资率;二是建立 “起飞” 的主导部门; 三是要有制度上的变革。从第五阶段向第六阶段的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突破”,意义在于,从此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不再以有形产品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要以劳务形式反映的 “生活质量”的程度作为衡量成就的新标志。

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Walt Whitman, 1916— )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文中提出的经济发展分为传统农业社会、为“起飞”准备、“起飞”、向成熟推进、高额群众消费与追求生活质量六个成长阶段的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是罗斯托经济思想的核心,受到广泛关注,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参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起飞”。

经济成长阶段论

经济成长阶段论Theory of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经济成长阶段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提出的一种理论,他用经济成长阶段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实现经济起飞要有三个条件:投资率提高,主导部门的建立,制度上有保证。起飞阶段的中心人物是冒险家、企业家;成熟阶段的中心人物是资本巨头;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中心人物是经理阶级;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的中心人物是物质生活已得到充分满足,但精神上不满足的新一代人。他把《经济成长阶段》一书的副标题定为“非共产党宣言”目的是为了向马克思主义“挑战”。

☚ 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   一般均衡论 ☛
经济成长阶段论

经济成长阶段论The Theory of Stage of Economic Growth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经济发展分为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起飞”、向成熟挺进、高额群众消费与追求生活质量6个成长阶段的理论。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 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罗斯托早斯受德国历史学派影响较大。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大都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人类的经济发展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同时,他还明显地受到美国制度学派、凯恩斯经济学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他从这些学说中吸取有关的思想,用于人类经济史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经济成长阶段论” 最初是罗斯托于50年代初提出的。1953年,他的 《经济成长的过程》 一书出版,提出了他的成长阶段划分的观点。1956年3月,他发表了 《从起飞进入自我持续成长》 一文,着重研究了 “为什么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能自动地、持续地增长” 这样一个经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1958年,他到英国剑桥大学讲学,系统地阐述了他对经济成长阶段划分及其依次更替的观点。1959年,他在 《经济成长的阶段》 一文中,发表了他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 的基本观点。1960年,他把自己在50年代的有关研究基础上,出版了他的 《经济成长的阶段》 一书。这部著作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主要代表作。1963年,他又主编了 《由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1971年,他的 《经济成长的阶段》 出了第二版,并出版了 《政治与成长阶段》。经过七八十年代的发展,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趋于完善。
罗斯托提出,“经济成长阶段论” 是一种关于经济成长的学说,又是一种关于整个现代史的更一般性的学说。他认为,“虽然成长阶段论是一种从经济方面观察整个社会的方法,但是它绝不意味着政治、社会组织和文化等方面只是以经济为基础而且只是从经济中派生出来的上层建筑。” “经济变化本身是政治与社会以及狭义的经济力量所引起的后果……根据人类的动机来说,许多最深刻的经济变化是人类非经济动机的愿望所造成的后果。人类动机是经济成长的基础” (罗斯托,1960)。他认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动因,是人的6种主观动机: 发展科学的动机,把科学应用于经济目的的动机,创新的动机,寻求物质进步的动机,消费动机,生儿育女的动机。在这些动机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由低级成长阶段向高级成长阶段的依次过渡是必然的规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大都要经过这样6个不同的阶段:
(1) “传统社会” 阶段: 罗斯托认为,传统社会是这样一种社会,它的社会结构是在生产功能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牛顿以前的科学和技术以及牛顿以前对物质世界的态度为基础的。当时没有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生产力量用于农业。家族和氏族关系在社会组织中起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各朝代、中东和地中海文明、中世纪的欧洲都包括在传统社会阶段内。
(2) 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和服务业。自给自足的社会转变到开放的社会。出生率降低,投资率的提高明显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这一阶段的主导部门有两个: 一是农业与采掘业; 二是社会间接资本投资业。这一阶段是个过渡时期。
(3)起飞阶段: 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是一个社会历史进程中有决定意义的时期,进入此阶段,社会就会获得持续增长。这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起飞阶段的必要条件是: 净投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10%以上。看一个社会是否进入起飞阶段的标准是: 看它是否具有自我持续增长的能力,其中包括足够大的投资率、主导部门的存在和发展以及相应的和必需的社会、政治体制和结构。
(4) 向成熟挺进阶段: 罗斯托认为,这是一个社会已经把当时的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资源配置的时期。工业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部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国际贸易呈现巨大增长,“这是一个提供新的富有希望的选择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时代” (罗斯托,1961)。
(5)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罗斯托认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主要的注意力就从供给转到需求,主导部门转到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这一阶段有3个目标: 一是国家追求在国外的势力和影响; 二是福利国家; 三是提高消费水平。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这是罗斯托在1971年新提出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对前5个阶段的补充和完善。他认为,在这一阶段,主导部门已不再是耐用消费品工业,而是为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业,如教育、保健、医疗、社会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罗斯托认为,上述6个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第3个阶段即起飞阶段和第6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是人类经济成长中两个关键性的阶段。所谓“起飞”,是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 (20~30年) 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的转变,这是一个“剧变” 的过程,是突破经济的传统的停滞状态。起飞,作为从长期停滞到持续增长的转折点,是经济成长的关键阶段,它需要3个条件: 一是10%以上的投资率; 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 三是要有制度上的变革。从第5个阶段向第6个阶段的过渡,即从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又一个重大的 “突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从此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不再以有形产品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要以劳务的形式反映的 “生活质量” 的程度作为衡量成就的新标志。罗斯托断言,只此一端就已经是新阶段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特点。
在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的分析中,他认为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和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是不适用的,他采用的是主导部门分析方法。他认为这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与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之间的把国民经济总量分解为部门总量的分析方法。这是因为,一是主导部门带动经济成长,有回顾影响、傍侧影响和前瞻影响; 二是经济成长本身,即新成长阶段代替旧成长阶段的过程,也就是新主导部门代替旧主导部门的过程。罗斯托还采取了心理因素分析方法。并在解释经济成长阶段论时,把主导部门分析方法与心理因素分析方法统一起来,所谓心理因素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对 “欲望更替” 的分析。人们欲望的不断更替,导致了主导部门的转变,造成了经济成长阶段的演变。
“经济成长阶段论”,是罗斯托经济思想的核心,是他毕生研究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的结晶。他的 《经济成长的阶段》 出版后,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他提出的 “起飞”等概念,在西方学术界被广泛使用,并与“乘数”、“灵活偏好” 等概念相比拟。霍夫曼 (Hoffman,Lutz)、都留重人等著名经济学家都接受了罗斯托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并分别出版了《德国的起飞》、《日本的起飞》 等著作,以不同国别的情况,对罗斯托的观点加以补充和完善。罗斯托以其“另树一帜” 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确立了他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地位。
就主观动机而言,罗斯托的 “经济成长阶段论” 具有鲜明的反马克思主义倾向。他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一书的副标题,就是“非共产党宣言”。这是不应忽视的。

☚ 混合经济论   零增长率理论 ☛
经济成长阶段论

经济成长阶段论State of Economic Growth,Theory of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 )首先提出依据工业发展水平划分并说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罗斯托于1940~1961年曾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任教,主讲经济史课程。1969年后,他在得克萨斯大学任经济史教授。其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英国经济》(1948)、《经济成长过程》(1952)、《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政治和成长阶段》(1971)、《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近代经济的起源》(1975)、《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1978)等。
罗斯托早年受到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学派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熊彼特“创新理论”和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影响,形成他在研究经济史和经济理论上的特有方法,这就是以心理因素为重点的多元历史观和研究经济成长时的部门分析。他从经济史的研究出发,进而探索经济发展的理论,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这是罗斯托的全部经济理论和经济史观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经济成长阶段论是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提出的。1971年他又发表了《政治和成长的阶段》一书,进一步补充了他的经济成长阶段学说。他依据工业发展水平把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
❶传统社会,包括牛顿以前整个世界。这个阶段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居国民经济首位,家族和氏族在社会组织中仍起很大作用。
❷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是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的时期。
❸“起飞”阶段,这是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大分水岭。在这个阶段,束缚经济成长的阻力已最后被克服,传统的经济停滞状态已经被突破,近代工业开始迅速地发展起来。
❹向成熟推进的阶段,这一阶段,一系列现代科技已经有效地推广到各个经济领域,国民收入中约占10%~20%用作投资,从而使生产的增长经常超过人口的增殖。一个社会从“起飞”阶段到成熟阶段,约需60年左右。
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这时主导部门转移到耐用消费品方面,并在群众性的基础上推广服务业。
❻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一阶段是罗斯托70年代后提出来的一个新阶段。这时,主导部门已转变成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服务业和环境改造事业。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重大突破。他认为,美国是第一个进入后一阶段的国家,其他国家也会按照各自特点和条件,逐步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
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发表后,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并形成独立的学术流派。在罗斯托看来,所谓经济成长阶段论,归根到底,既是一种关于经济成长的学说,又是一种关于整个近代史的更一般的学说。经济成长阶段论的目的是要解决多方面实际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农业社会是在何种力量的推动下开始现代化过程的?正常的成长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成为每个社会的内在特征? 什么力量推动持续成长的过程向前发展并决定它的轮廓? 在每个阶段,我们可以识别成长过程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社会和政治特征?在每个阶段,各个社会的独特性将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什么力量决定了比较发达和比较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关系,以及成长的有关序列对战争的爆发又有什么关系(如果有的话)?复利规律正把我们带到哪里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就是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企图予以解决的。

☚ 制度变迁理论   起飞理论 ☛
经济成长阶段论

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最初提出的划分经济成长阶段的理论。1960年,罗斯托以《经济成长的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为标题的反映其50年代研究成果的著作出版。在这本书中,他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五个成长阶段: 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在1971年出版的 《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他又增加了一个阶段,即“对生活质量追求”的阶段。他认为,这些阶段的划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由低级成长阶段向高级成长阶段依次过渡的必然规律。第一阶段把英国科学家牛顿以前的整个社会包括在内,其特点是: 技术长期停滞,变革缓慢,生产力受到限制,社会不得不将很大一部分力量用于农业; 第二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过渡中的社会。在经济方面,农业已有一定的增长,能提供较多食品以养活城市人口,或能出口赚取外汇,投资率有了提高,交通事业有了一定发展; 在非经济方面,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在私人经济中或政府中都出现甘愿冒风险以求利润或实现现代化的新的中心人物。第三阶段指工业化初期所经历的重大技术变革阶段,投资率已提高到国民收入的10%或10%以上,能迅速吸收新技术,并使之扩散于经济中的主导部门即轻工业部门; 一个有眼光、有能力经营现代企业的企业家阶层已经形成。第四阶段是完成起飞以后,经过较长期的持续发展而达到的一个成长阶段,能吸收当时的先进技术,主导部门已经更换成以钢铁、电力、重型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部门。第五阶段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阶段,社会主要注意力从生产工业设备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主导部门为耐用消费品工业,这时的中心人物为具有专业知识的经理阶层。第六阶段是更高级的阶段,主导部门为提供生活质量的部门,包括服务业、环境保护业、教育业、旅游业等。这个阶段的中心人物是重视人类精神财富、注意生活质量、讲究文化享受的人,而不是以追求利润和经济增长率为特色的人。按以上阶段的划分,罗斯托认为,现代美国已进入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西欧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日本、加拿大处于高额群众消费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过渡之中,苏联则处在由成熟阶段向高额群众消费过渡的阶段,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起飞阶段。

☚ 增长极限论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社会 ☛
000100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