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 元朝共发行五种通行全国的纸币。一、中统丝钞,也叫通行交钞。中统元年(1260)七月印行。以丝为本。丝钞二两,值银一两。诸物价值,依丝价作标准。二、中统元宝交钞。简称中统宝钞或中统钞。中统元年(1260)十月发行,以银为本。标面价值为: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一千文)、二贯十种。宝钞一贯等于丝钞一两,二贯等于白银一两。至元十二年(1275)为方便零星交易,加发小额“厘钞”,有二文、三文、五文三种,以后废止二、三文辅币,以五文为起点。中统钞发行后收回旧币,不限年月通用,起到统一货币的重要作用。百姓交纳赋税可以用钞。三、至元通行宝钞。至元二十四年(1287)为了提高纸币的地位而颁行的简称“至元宝钞”。票面为五文、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共十一种。至元钞一贯合中统钞五贯,二贯当白银一两,赤金一钱。至元钞小钞费重量少。小民无从得小钞,贸易不便,致使民间以物易物,此时民间私刻的木牌、茶帖、酒牌、竹牌,面帖杂行其间。并与交钞相权。四、至大银钞。武宗至大二年(1309)九月,发行面值较的“至大银钞。”自十厘至二两共十三等。罢中统钞。每钞一两准至元钞五贯,白银一两赤金一钱。二钞并行。次年,铸至大通宝(用汉字),大元通宝(用八思八文)这两种铜钱,与钞及前代铜钱共用。此时钞法已乱。五、至正交钞,又称至正中统交钞。仁宗即位,废武宗钞法,行至元钞法,但至元钞价不断下跌,至正十年(1350)十一月印行新的中统元宝钞,在钞的背面印“至正印造元宝交钞”字样,每贯当铜钱千文,至元钞两贯。至正十年(1350)时,立诸路宝泉提举司,铸“至正通宝”,与历代铜钱并用。此时钞法大坏。初期中统钞用棉质纸印造,边缘饰以锈金,后来改用桑皮纸。早期用木牌印刷,至元十三年(1276)改铸铜板印刷。元代纸币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波斯乞合都时代(1294)发行纸币,采用中国钞法,纸币的样式完全仿照元代纸币,甚至连汉文的“钞”字都照样印上。印度杜格拉克朝(1330),曾仿效中国试行纸币。高丽除通行元朝纸币外,也发行自己的纸币,印的楮币一张,准米一升(《李朝实录》)。 纸币zhǐbì纸质货币,一般由国家银行发行。也说钞票。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奠品 > 紙幣 紙幣 zhǐbì 冥錢。舊俗祭祀時燒化予死人當錢用的紙錠。宋·徐度《卻掃編》下:“杜正獻公家舊時之享,以分至日,不設倚槕,惟用平面席褥,不焚紙幣。”宋·梅堯臣《廟子灣辭》:“竟持紙幣掛廟陬,微風飄揚如喜收。” 纸币zhǐ bìбум жный дéнежный знак; банкнóты 硬币←→纸币yìng bì ← → zhǐ bì硬币:金属的货币。 纸币:纸制的货币。 【例】 在谈判中,国民党必定要求我方大大缩小解放区的土地和解放军的数量,并不许发纸币,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毛泽东: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防止硬物如硬币、铁钉、发夹等小东西丢进电视机内,否则会引起严重事故,因此最好把电视机放在小孩接触不到的地方。(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家用机械电器手册》) 货币 货币钱(钱刀;钱文;钱货;钱眼;钱金;钱缗;钱引;钱币;金钱) 币(泉币;资币) 货(货布;货泉;通~) 金(金泉;泉金) 锾铁板 铜山 铜钿 金钱与货物:财货 资贿 贝错 钱物 贿赂 利赂 金钱、缣帛:钱帛 钱币、谷物:钱谷 财物钱币:财帑 英国的货币单位:镑 美国货币:美圆 美金 金元 钞票上所示明的金额:票面 额面 票面价值:面额 纸制的货币:钞(钞币;钞儿;钞票;现~;外~) 钱(纸钱) 票子 纸币 楮币 楮卷 凿楮 钱币:钱钞 贯头 可以当场交付的货币:现(现钱;现款;现金;现钞;现缗;贴~;兑~)见钱 见银 见缗 见镪 活钱儿 伪造的货币:伪币 伪钞 极多的货币:百朋 百冯 货币之多:百镒 百溢 货币含金量增加:升值 货币购买力下降:贬值 钱币质量粗劣:悭滥
另见:资金 钱 ☚ 货币 古代货币 ☛ 纸币Paper Money美国历史上的纸货币有3种: 不兑换钱币,以硬币或黄金为基准的证券和银行钞票。马萨诸塞殖民地于1690年首先发行纸币,后其他殖民地也相继发行。独立战争期间,国会在 1775—1779年间发行了24100万美元的不兑换纸币,各州又发行21000万美元。1861年,国会批准发行45000万美元的绿背纸币。在此以前,联邦政府没有发行纸币,只在1815年发行了少量国库券。在此期间,美国流通的纸币是由各州颁发特许状成立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钞票。1890年,按照该年的谢尔曼白银购买法,联邦政府发行了国库券以购买白银。至1893年该法撤消时,共发行15600万美元的国库券。1863年国会批准发行金券。同年,国家银行法授权国家银行发行纸币。1878年的布兰德—艾利森法规定发行白银证券,1934年的白银购买法再次规定发行这种纸币。美国纸币史上发行的银行纸币还有1791—1811年和1816—1836年间第一、第二合众国银行发行的纸币。这两个银行发行的纸币和获州特许状建立的银行发行的纸币构成了美国半数以上的流通货币。1914的联邦储备法规定发行联邦储备券,联邦储备法经修订后又发行了联邦储备银行券作为补充。1934年,联邦储备银行券被收回。1964年,联邦储备券、国家银行纸币及其他纸币的总数近560亿美元。 纸币 纸币zhibi我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宋初,四川的富商大贾为便于贸易,首先印行“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设益州“交子务”,严禁私人印造,改由官府发行。面额一般为一贯、五贯和十贯等,以七百七十文为一贯。规定分界发行,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新换旧。徽宗崇宁、大观年间,政府改“交子务”为“钱引务”,改“交子”为“钱引”发行。南宋改称“关子”或“会子”。金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设“交钞务”,仿宋发行纸币,称“交钞”。分大、小钞两种。原定七年为界,期满以新换旧。后由换发“贞祐宝券”、“兴定宝泉”等。金贞祐三年“壹拾贯交钞铜版”就是金代后期发行交钞用的。版头有“壹拾贯”三字,左栏外有“每纸工墨钱捌文足,纳旧换新减半”字样。中间栏框镌有面值、印刷地点、年月日及赏罚办法、流通领域等文字。上栏文中“壹拾贯八十足佰”,标明此张纸币可作八百枚铜钱使用;下栏篆书注明“伪造交钞者斩”、“赏钱三百贯”,是对伪造者和告发者的奖惩。其流通范围,基本上包括金代后期管辖的整个区域。元代禁止民间用铜钱交易。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造“中统宝钞”,面额为十文、二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一贯、二贯等十种。至元二十四年(1287)又发行“至元宝钞”,面额分为十一种。“至元宝钞”一贯当“中统宝钞”五贯,二者并行。明太祖洪武初年,设立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六种为:一百文至五百文及一贯。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此钞发行不分界,不回笼,一直流通一百余年。清咸丰三年(1853)开始印发“大清宝钞”,面额多种。最后由于恶性通货膨胀,于同治初年废止。 ☚ 宋代的铸铁 宋代瓷器 ☛
纸币 纸币zhibi由国家发行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纸币之所以成为通用的货币符号,国家的强制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这种强制力只对本国有效,而对别国无效。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对于每一个交换者来说,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所关心的是卖出自己的商品换回货币,并能买回相当于货币额价值的商品,并不关心货币材料本身是否具有价值。马克思指出:“在这里,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独立表现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它马上又会被别的商品代替。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因此也能够由符号来代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8~149页) 由于纸币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依据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的购买力就会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购买力相符;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每一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例如,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是1亿元,而发行的纸币是2亿元,每个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也就缩小了一半。其结果,原来价格为1元的商品,需要用纸币2元才能买到。这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规律。这一规律在使用纸币的任何社会中都是适用的。违反这一规律,在流通过程中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 纸币流通规律 资本总公式 ☛ 纸币即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代替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发挥作用。它所以能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特性决定的。由于在流通中,不足值的金属铸币仍然能充当交换媒介,从而引起用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 纸币Banknote❶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的货币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但可代替足值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在流通中,不断磨损的铸币,仍能完成交易媒介的职能,表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人们并不计较它本身的价值,从而引起用纸币取代铸币。 ❷通常把可兑现的银行券亦称为纸币。 ❸中国古代由国家或商人发行的一种兑换券。旧称褚币,如交子、关子、会子等。 纸币由国家依法律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纸币数量,相当于所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如纸币发行过量,将会使其贬值,引致物价上涨。 纸币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的货币符号。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采取贵金属条、块的形式,后来发展为铸币。随着流通的发展,不足值的铸币代替了足值的铸币,最后变为价值符号,用纸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但它象征着一定的金属货币量,可代表足值的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纸币在商品流通中的流通量,取决于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出流通中所需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涨。 纸币由国家发行、代替金属货币强制通用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可以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它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过程中产生的。纸币因为本身没有价值。所以它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价值尺度、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仍然是由黄金或白银来执行的。纸币在商品流通中的流通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如果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说明纸币没有贬值;如果纸币量超出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说明纸币发生贬值。 纸币货币的形式之一,由国家发行、强制流通,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的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故习惯说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铸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具有转瞬即逝和不足值的可以照常流通的特点,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造成的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进而发展到利用国家政权发行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用,使货币作为货币象征或货币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使纸币可用其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变成现实。从纸币自身发展过程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 ❶纸币附属于黄金阶段,纸币代表黄金流通,各国都规定有银行券的含金量,并可按其含金量兑换金币。 ❷纸币脱离黄金货币的独立阶段,这时,纸币虽规定有含金量,但不能兑现黄金。 ❸纸币完全独立阶段,这个阶段,纸币既没有法定的含金量,也不能兑现。1973年,美国宣布取消美元含金量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至此,货币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纸币革命终于完成了。纸币代替金银货币来流通,其数量应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即: 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 (或银) 的实际流通的数量。不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或银的数量。 纸币 纸币paper money亦称“代用货币”。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价值符号)。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就币材而言,纸币本身的价值一般都大大低于其货币价值,所以人们习惯上说纸币没有价值。但它可以按法定值行使货币职能。它是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一种货币形式。 ☚ 铸币 代用货币 ☛ 纸币 纸币一作“楮币”、“交钞”。金国的信用货币。具有今日纸币之性质。金朝纸币的发行早于铜币。海陵贞元二年(1154)迁都燕京后, 户部尚书蔡松年创钞引法, 发行纸币,与钱并用。金朝纸币发展分为五期:(1)海陵之世, 交钞专行于南京,其用未广。(2)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以后, 以御驾东巡, 运钱劳费, 乃行会法。(3)章宗即位后, 罢七年一换之制为永久行用, 定交钞字昏收换之法。(4)章宗泰和(1201—1208) 以后通货膨胀。(5)宣宗贞祐(1213—1216)以降, 发行贞祐宝券、贞祐通宝、兴定宝泉、元光轻宝、元光珍货等楮币,名目杂出, 通货膨胀愈甚。金朝交钞有大钞小钞之别。大钞额面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5等; 小钞分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5等。交钞之制, 外为阑, 作花纹, 其上衡书贯例, 左曰“某字料”, 右曰“某字号”。料号外, 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料号衡阑下曰“中都交钞库, 准尚书户部符, 承都堂箚付, 户部复点勘, 令史姓名押字。”又曰“圣旨印造逐路交钞, 于某处库纳钱换钞, 更许于某处库纳钞换钱, 官私同见钱流转。”南京交钞库,钞文曰“南京交钞所准户部符,尚书省批降检会昨奏……,”前后有“户部管当令史干官,交钞库使副书押,”四周画云鹤为饰。 ☚ 短钱 正隆通宝 ☛ 纸币 纸币亦称“代用货币”。货币的形式之一。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的价值大大低于其货币价值,故习惯说纸币本身没有价值。 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作为媒介物的铸币,在不断的流通中,会发生磨损和减轻重量的现象,成为不足值的铸币。这种不足值的铸币,在一定限度内仍然可像足值的铸币一样充当流通手段。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回货币是为了购买其他商品,货币只在他手中停留一段短暂时间,他所关心的只是能否再用手中货币买到东西,并不介意货币材料本身是否足值。铸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具有转瞬即逝和不足值的铸币可以照常流通的特点,使铸币有了可用其他材料造成的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加之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这种现象,实行铸币变质政策,铸造发行成色低、重量轻或贱金属来取代原来铸币,进而利用国家政权发行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铸币,强制流通使用,进行超经济掠夺,也使纸作为货币象征或货币符号得到了社会公认,使货币可用其符号或象征来代替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纸币流通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数量必须受到限制,必须适度,必须与货币需要量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或相一致。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或代表一定的价值量在流通,无论向流通界投放多少数量的纸币,它所能代表的价值量,仍然只能等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如果纸币的发行数量超过了货币需要量的客观限度,单位纸币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涨,甚至造成通货膨胀。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纸币,它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其后的元、明、清发行的宝钞,也属于典型的纸币。若从北宋向前追溯,远在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创行的白鹿皮币,就具有纸币的性质,但它不是国家正式发行的通币。 ☚ 信用货币 代用货币 ☛ 纸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银等足值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随着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的限制,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起初是采用金属条块形式,后由国家铸造货币。铸币在不断流通中被磨损,成为不足值货币。但商品生产者关心的不是媒介物——货币本身价值的大小,而是利用其换取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这就导致了国家利用贱金属铸造货币,进而发展到发行本身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来代替它。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纸币就会贬值,引起物价上涨。 ☚ 观念货币 纸币本位制 ☛ 纸币 纸币国家发行和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代替足值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交易过程中,被磨损的不足值的铸币,仍然可以和足值铸币一样流通,换取同它所代表的价值相等的商品,并不计较它本身有多少价值,这就引起国家政权发行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来代替足值的铸币流通。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发行的交子,元、明、清发行的宝钞是典型的纸币,是由国家印制、强制行使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在西方,17世纪发行的银行券,虽以纸币形式出现,但它是可以兑换的信用货币。1972年美国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现西方各国的银行券都是完全纸币。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虽然它有单位货币含金量,但持有者无权兑换黄金,属于不兑现纸币。纸币代替金银在流通中发挥作用,其数量取决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 价值符号 银行券 ☛ 纸币 纸币paper money国家发行与强制流通的纸质货币符号。从历史来看,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伴随着铸币的“金属存在”与“职能存在”的分离而出现的。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但却可代表足值货币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发行权通常为政府或国家金融机构所垄断,以政府自身的信用为基础来发行货币,并由发行机构视国家的经济政策、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控制纸币发行数量,此时的纸币通常称做银行券(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早期的纸币单指国家以政治权力为依据而强制发行的,不能兑换为金银的纸质货币符号,与银行券的信用基础有本质的区别。纸币流通规律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即当其数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的货币需要量时,不会自动退出流通而会导致出现币值下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现象。 ☚ 铸币 法币 ☛ 纸币 纸币由国家作为法定流通手段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最初,流通的货币是各类特殊商品,后来逐渐过渡到金和银。但因金和银的产量赶不上其他商品的增长速度,况且也满足不了国家开支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发行纸币的必要性。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生产者所关心的不是媒介物本身有没有价值,而是这种媒介物能否被他人所接受,能否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所以,尽管足值的金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或者投入流通的铸币本身就不足值,但并不影响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这一职能作用。这为国家发行纸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由此,国家可借助法律,发行纸币,规定其代表一定的价值,并且赋于它无限法偿的权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北宋的“交子”即为典型的纸币,它是国家印制、强制流通的不兑现的货币符号。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要能较好地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职能,必须以纸币发行适量为前提,即纸币流通要服从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纸币同银行券一样,都是本身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符号,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1) 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价值符号的完成形式,而银行券则产生于信用关系,是在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基础上形成的。(2) 纸币根据政府法令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而银行券则依靠银行的信誉发行。(3) 早期的纸币往往是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手段,而银行券则是通过银行办理票据贴现的方式发行出去的。(4) 纸币一般不能兑现,而典型的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为金属铸币,具有黄金和商业票据的双重保证。(5) 纸币很容易贬值,而典型的银行券则不会贬值。但一旦银行券停止自由兑换金属铸币,它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性质,要受纸币流通规律的制约。这时纸币和银行券的区别就不再存在了。 ☚ 银行券 存款货币 ☛ 纸币paper money(/currency);note soft money
纸币banknote;paper currency;folded money;soft money 纸币paper money;paper currency;bank note 发行~issue bank notes/~发行银行bank of iss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