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角楼
明清紫禁城(宫城)平面东西宽七百五十米,南北长九百六十米之矩形。周以高约十米之砖砌城垣,四隅建有曲尺形平面角楼,墙外更置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角楼本为防守瞭望而设,先秦记载即有角楼,以后历代相沿不废。据陶宗义《辍耕录》载,元代大都宫城四隅建有四个角楼,“皆三趓楼,琉璃瓦饰檐脊”。明清紫禁城角楼建筑形式复杂、华丽。角楼的高度从城台算起约十七米,屋顶部分为露明檐柱的两倍高。屋顶为两个歇山式屋顶垂直相交咬合而成的十字脊,四面露出山花,脊端各有一个鸱吻。十字脊正中置一铜镀金宝顶。四面山花下面为四面坡的腰檐,檐下方各有一座与中心连在一起的重檐歇山式抱厦。抱厦与抱厦的重檐之间,又伸出两面坡的檐角,如此下面的重檐就形成二十四个翼角。据统计,角楼共有一个宝顶,十个鸱吻,七十二条脊,二十八个翼角,二十根柱,八扇门,三十六扇窗,上下共五十四面曲线屋顶(包括腰檐),是一座多面多角多门多窗,并组织得十分和谐、统一的高超艺术建筑。

紫禁城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