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称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称谓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团体,一个社会阶层,在使用称谓方面,有着它与众不同的独特表达方法。我们在了解佛教其它方面知识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一下佛教的常用称谓。
 曾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旅游者来到某寺参观,见到一位老和尚,便很有礼貌地叫道:“老大爷,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她问了几遍,老和尚都没理她。无奈,她只好走开了。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因称谓错误而引起对方不快的事例。如果我们了解、并掌握了佛教的一般称谓,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了。
 根据佛教称谓词的不同作用,可以简单地把它们归为如下几种:用作自称的谦词;用作他称的敬词;用作一般表述的中性词;用作指斥他人的贬词。
 谦称。在用作自称的谦词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贫僧、贫道、不慧、老衲、贫尼、贫姑、老尼、贫袖、小僧、小尼、弟子等等。这些多是口头用词。在这里,“贫道”一词中的“道”字,在汉魏两晋,甚至一直到唐朝,都是既可指道教的道士,也指佛教的僧人,因为它是修道之意。它被用来特指道教或道士,是唐朝以后的事了。贫僧、贫道、贫尼、贫衲,都在其词根上冠以“贫”字,以此来表示自谦,意即为自己在物质和道行上都很贫乏。用这些词表示自谦,在明清小说中俯拾皆是。
 “不慧”一词所以常常被僧人用来表示自谦,有着深刻的含意。僧人的一生修学所着意追求的,就是要达到一种超乎常人的智慧。佛教认为这种智慧不是凡夫俗子所讲的一般智慧,更不是小聪明,而是了悟人生真谛的大智大慧。僧人所讲的戒、定、慧三学,就是要在持戒、修定的基础上,最终获得这种智慧。释迦牟尼就是具备了这种大智慧,才被称为“大觉尊”(即佛)的。由此可见,“慧”对于僧人是多么的重要,用“不慧”来表示自谦,就是说自己还没有达到大智大慧的地步。
 “衲”本来是僧人穿的衣服,是用人们遗弃的破衣烂布缝制而成的,又叫“百衲衣”。僧人常借此来指代自己,多少含有自谦之意。自称老衲者多半儿是年长的和尚,而自称是贫衲者则多为年长的尼姑。
 “小僧”、“小尼”是从其年龄较小和出家时间较短这个意义上来表示自谦的,如同俗话所讲的“后生”、“后学”之类的客套词。
 恭谓。佛家表示对他人的尊敬时,使用的称谓相当多,称词范围也比较广泛。有对神灵、大师及一般僧尼的称语,也有对财物施舍者及善男信女们的称谓。
 “佛”是在众多的称谓中,对自觉、觉他和觉行圆满的圣者的恭敬称词。在大乘佛教中,佛,不仅仅是指释迦牟尼,而是对包括释迦牟尼在内的所有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的统一敬称,例如,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此外,对佛的称词还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而在小乘佛教里,“佛”就是指佛教的创始人乔答摩· 悉达多。在佛教经典中,还有不少地方用“法王”来指代佛的,意即众法之王。
 大圣、大士、菩萨及阿罗汉。“大圣”、“大士”是对佛或者菩萨的统称,更多的则用来指代菩萨。“菩萨”和“阿罗汉”是指在修证的果位上,还没有达到佛的境界者。也就是说,菩萨、阿罗汉虽然也都悟道了,但他们所悟的并不那么彻底和圆满。如果按照佛教天台宗的判教原则,不但佛与菩萨、佛与阿罗汉、菩萨与阿罗汉不同,甚至同名佛、同名菩萨、阿罗汉,所证得的果位和达到的境界也都有差别,因此,称法也不尽相同(从初果罗汉到六即佛)。就像现在在大学中有正副教授、一、二级教授和讲师、助教之类的差别一样。佛、菩萨、阿罗汉可说是佛教中的专业技术职称。不过,菩萨一词后来逐渐宽泛起来,在表示对有慈悲之心、能救助别人的人的恭敬时也可用它。
 上述称号是对神灵的,那么,对一般的佛教徒怎样表示尊敬呢?
 如果只是笼统地表示尊敬,常用的称词有:高坐、上座、高僧、和尚、圣僧、上人、师父、恩师、长老、尊师、尊宿、尊者、德士、大德、女德、尼师(称老尼为师太)、吉祥、祖师、宗师、主师、大师、善知识等等。“和尚”一词,原本是对佛教师长的恭敬称法,在“和尚”一词前加上“大”字或“老”字,用来更进一步表示恭敬或特指方丈。但现在已成为对僧人的一般统称了。
 如果从宗派和僧人所修持的不同法门来讲,则有:经师、律师、论师、法师(或称威仪师)、三藏法师、宗师、禅师等等称谓。“经师”是指精通经藏的僧人,他们对经典不但能如法诵读,而且也能善解善知。“律师”和“论师”则是对精通律藏、论藏的僧人的敬称。如果精通经、律、论三藏者,可称之为三藏法师。小说《西游记》中所描绘的主人公——大唐东土和尚唐僧,就是以历史上精通经、律、论三藏的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为原型敷衍出来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律论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精通三藏实非易事。在漫长的中国佛教历史的长河中,能称得上三藏法师的,也还真是寥若晨星。“禅师”,是对参禅的僧侣的尊敬称法。佛经说:何为禅师?对一切事物的真谛,都有所悟得者谓之禅师。一般修禅者可称为“禅和子”或“禅僧”。
 在佛寺里,由于有些僧人担任着某一种职务,所以,也有根据他们不同的职务来称呼他们,以表示尊敬的。如方丈、首座、上座、知客师、维那师、典座等等。与此相同,也有以师承、法系为纽带的组织称谓。如:师公、师叔、师兄等(参见本节有关内容)。
 僧尼称呼给寺院、僧团或某一僧人施舍财物或食物的人时,通常用“施主”或“檀越”等,也是表示一种尊称。
 平呼。佛教中可用作一般表述的称谓词,大体有两种:对出家人的称谓和对在家信徒的称谓。这两类词多用于书面,口语少见。
 首先,对僧尼的称词有比丘、沙弥、桑门(或称沙门)、缁徒、行脚僧(或称云水僧、游方僧)、善宿男、清众、僧人、头陀、出家人、乞士、行者、释子、空门(或空门子)、浮图(或称浮屠)、比丘尼、沙弥尼、师姑、学法女、姑子等等。
 在称在家的佛教徒时,男的称优婆塞(或近事男、清信士),女的则称优婆夷(或近事女)。凡在家的佛教信徒,不论男女老幼,又可以统称为“居士”。
 僧尼和居士也有统一的称谓,这就是“四众弟子”、“佛门弟子”、“佛教徒”等。
 恶词。佛教主张六道轮回。它不但描绘了人间天上的美好,同时也描绘了地狱的恐怖。在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中,诸众生由于所造的诸种恶业,在这里受各种各样的苦。佛教同样也给他们按立了诸种名称。这些称谓词有:魔王、魔鬼、畜牲、饿鬼、阿修罗、夜叉等等。由于人也是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只要不修善业,同样会流入三恶道中受苦受难。这样,人们对那些危害社会、危害僧团行事的人,也使用这些称谓词。这既是佛教徒对那些人的警告,也是表示人们对那些人的一种忿恨。

太婆/公公/太夫人/高堂/耶/家君/先子/先人/先君子/妈妈/外家/外舅/夫婿/良人/妻房/室人/内子/娣/小妇/兄/哥哥/姊/女兄/女媭/小郎/小姑/儿/子/犬子/儿妇/儿曹/君/丈/公/先生/卿/夫君/夫子/前辈/二三子/仆/小生/贱子/小子/老夫/老子/妾/奴/侬/我侬/吾侬/渠/渠侬/郎君/檀郎/人人/欢/儿郎/娃/姥/良家子/居士/道人/伧/措大/小环/青衣/苍头/大家/相公/使君

☚ 除夕   太婆 ☛

称谓chēngwèi

称呼
❷。

称谓chēngwèi

〈名〉人们为了表示相互之间的某种关系,或为了表示身份、职位等区别而取得的名称,如叔父、董事长、经理、主管、书记等。

  • 亲属
  • 文化
  • 教育
  • 企业
  • 公共管理
  • 服务业
  • 商业
  • 其他
☚ 一号,第一件事   亲属 ☛
称谓

称谓

人们之间互相接触时的称呼。称呼有其特定范围,如在亲属范围内,按血缘关系称呼;在学校里,按师生关系称呼;工业、工艺、戏曲、武术界普遍按师徒关系称呼。同志的称呼,起初一般泛指革命党内部的互称,有其政治内涵。后来,同志的称呼扩大延伸到社会的公共场合,不再带有严格的政治内涵了。对归国侨胞,外国旅游者、港澳台同胞,尊重他们的习惯,按照他们的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等,称职衔或“阁下”、“殿下”、“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少爷”、“朋友”等。各类称谓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而有所不同,要符合身份,恰到好处,以文明礼貌为原则。

☚ 庆祝活动   接待礼节 ☛
述说

述说

陈(陈示) 诵 称(称述;称道;称谓)
述说情况:陈状
述说过去的事:追述 追书 追道 追诵回述
述说阔别之情:叙阔
 述说别离的悲伤:叙悲
述说道理:摆理
 述说理由、意见等:陈情
 述说事物的原理规律:陈物
代人述说:嘱托
口头述说,由别人代写:口授
翻译述说:译述 译说
仿照述说:学述
反复述说:说来说去 说来道去
众人辗转述说:众口交传
称扬述说:称述 称道 称论 称谈
 称述美德:美(称美) 显称
 援引,称述:挹(作歌~盛事) 称引
 难以称述:难名
顺着次序述说:顺说
一个一个地述说:缕数 一一述说
完整述说:备说
详细述说:细述 铺说 备说
 详尽述说:备道
 清清楚楚、详细述说:分星擘两 分星拨两 分星劈两 擘两分星
不住地述说:数落
悲痛述说的样子:局天扣地 局地扣天
(陈述说明:述说)

另见:叙述 陈述 说明

☚ 述说   传说 ☛
  • 亲属称谓
  • 师友间相互称谓
  • 官场称谓
  • 百行、百工之称谓
  • 其他
☚ 包衣阿哈   亲属称谓 ☛
称谓

称谓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互相接触时的称呼。称呼有其特定范围,如在亲属范围内,按血缘关系称呼;在学校里,按师生关系称呼;工业、工艺、戏曲、武术界普遍按师徒关系称呼。同志的称呼,起初一般泛指革命党内部的互称,有其政治内涵。后来,同志的称呼扩大延伸到社会的公共场合,不再带有严格的政治内涵了。对归国侨胞、外国旅游者、港澳台同胞,尊重他们的习惯,按照他们的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等,称职衔或“阁下”、“殿下”、“先生”、“夫人”、“太太”、“小姐”、“少爷”、“朋友”等。各类称谓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而有所不同,要符合身份,恰到好处,以文明礼貌为原则。

☚ 晕轮效应   秘书 ☛
000042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