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诗篇名。七绝。陆游作。见《剑南诗稿》卷二五。共二首,其二更为著名。绍熙三年(1192)作于山阴。诗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开篇用对句,一表黄河之长,一状华山之高,与其《寒夜歌》“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仞之太华摩苍旻”诗句,都有感于无将相名臣抗金救国。唐张孜诗云:“华山秀作英雄骨,黄河泻出纵横才。”陆游也有类似诗句:“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哀北》),“潼华临黄河,古出名将相”(《秋怀》)。可证。结尾两句,在无限关切中原遗民的同时,也满怀对朝廷投降政策的愤慨。全诗意境雄浑,音节铿锵,语意沉痛,感人至深。

☚ 临安春雨初霁   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光宗绍熙三年(1192)作于山阴,时年六十八。这是在一个热得反常的秋晚,诗人不得安睡,忧念国事之作。原题下共二诗,此其二。

 
 前二痛悼中原失地,是陆游名句。“三万里河”指黄河,“五千仞岳”指泰华二山(《寒夜歌》“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仍之泰华摩苍冥,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可为注脚),用代中原失地。汉民族本发轫中原,黄河、泰华从来都是华夏民族的骄傲和象征,丧失中原对于华夏民族就等于丧失了根本。而南宋安于江南半壁河山既久,国人神经多已麻木;一经作者提起,顿觉疾首痛心。这两句在内容上是触目惊心的,在形式上则打破七言律句以“二二三”为节奏的常规,作“三一三”对起,音情是非常的,形式是严重的。
 后二句思念中原遗民,类似结尾也见于范成大诗及作者本人的《关山月》。尽管南宋统治者已无意于收复失地,但老诗人还没死心,还要提个醒儿——除了宗庙河山,北方还有同胞骨肉啊。还能再麻木下去吗?就题材重大和感情容量深厚而言,此诗达到了七绝艺术的极诣。

名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①仞(ren刃):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七尺(一说八尺)为仞。②王师:指南宋的军队。

【赏析】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个题目之下,诗人共写了两首七绝。选在这里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这组诗写于陆游晚年被罢官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闲居期间。这时他已68岁。他一生力主抗金复土,至死尚惦记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正是这种念念不忘收复国土的感情郁积胸中,才使他虽身居乡间,仍心虑国事,对南宋朝廷被苟安投降派所把持深表忧虑和不满,对沦陷区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满怀同情和悲悯。这首诗的内容是与“迎凉”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说,“迎凉”是诗人写作这诗时的灵感的触媒。“迎凉”,即迎面吹来的凉风。在一般的天气里,刮的都是西北风。从南宋与金对峙的版图来看,诗人的故乡,亦即创作此诗的地点是在东南方。正因为风是从西北方向刮来,又有一股沁人肌骨的“寒意”,因此,诗人不禁向西北方向极目,他仿佛看到,那曾经是北宋版图的大片黄河流域以及那处于北宋版图的西北部最雄伟的山峰——华山。于是,诗句脱口而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河”指黄河,“岳”,指西岳华山。“三万里”“五千仞”均是约数,与实际长度和高度来说都有所夸张。这种修辞上的夸饰,是由诗人对祖国河山充满着热爱和自豪的情感所决定的。“上摩天”与“东入海”分别从“纵”与“横”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仿佛是用一架具有广角镜头和望远镜头功能的现代化照像机摄下来的图片。而“东入海”三字,又象是用直升飞机俯拍的“跟镜头”,把整个黄河流域的地区从西到东都拍了下来。

如果说“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二句,是诗人用他诗笔的镜头在对沦陷区的广袤的土地作鸟瞰式的扫瞄,那么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则是将镜头突然推近,对准沦陷区的民众,作各种面部特写。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欲哭无泪,有的是失望后的悲伤的眼神,有的是仍然寄予希望的表情。“胡尘”两字,是对空间的确定,有胡尘之处必有遗民之泪,泪入尘里,尘吸泪尽。一个“又”字,是对时间的伸延:去年失望,今年希望;今又失望,复寄望于明年。这是诗人设想的遗民的心态,也是诗人自己的心态。可见,诗人收复国土的愿望是何等之强烈!对遗民悲惨遭遇的同情是何等之深切! 不然,怎会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遗嘱呢!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5: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