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541年生,581~604年在位。其父杨忠为西魏20大将军之一,封隋国公。580年杨坚辅政,掌握西魏大权。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他称帝后改革时政,582年颁布均田令,583年修改律令,除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1000多条,将成丁年龄由18岁推迟为21岁。584年大修水利,设义仓。589年灭陈,统一全国。590年改革兵制,593年建仁寿宫。597年立杨广为太子。604年猝死。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604Suiwendi Yang Jian隋朝的建立者。581-604年在位。杨坚父忠为西魏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杨坚袭父爵为隋国公,女为周宣帝皇后。周静帝年幼即位,他任丞相,凭借家世与后父的地位总揽朝政,陆续消灭了内外政敌,于周大定元年(581)代周称帝,建元开皇,建都长安,是为隋文帝。开皇八年(588),隋文帝下诏伐陈,分兵八路,大举南进。开皇九年平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方面,总结魏晋以来不断发展的官僚体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为中心的中央官制,这一制度为唐代继承和发展;简化了地方行政机构, 废除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 选任官吏大权一律收归中央, 实行科举制。兵制方面, 改革府兵制, 使中央军力得到加强。经济措施方面, 继续推行均田制, 规定自诸王至百姓的授田限额及所承担的义务,成丁年龄由18岁提到21岁,规定50岁以上可以免役收庸, 力役和户调比北朝有所减轻。均田制的实施和输籍定样、大索貌阅等整顿户籍的措施, 扩大了赋役征收对象, 人民负担相对减轻, 促进了劳动力和土地的结合, 使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仁寿四年(604)猝死,据说为太子杨广所谋害。隋文帝在位23年,完成了统一大业,推行一系列措施,使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本人雄才大略, 勤于政事, 文治武功颇有建树, 但为人失之于苛察, 晚年惑于次子杨广的诈伪废嫡致祸。 ☚ 隋 三省六部制 ☛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杨坚 (541—604),生于冯翊县波若寺,小名那罗延,汉太尉杨震14世孙,弘农郡华阴人,幼时入太学。北魏初,其5世祖元寿任武川镇司马,举家迁居武川。宇文泰在关西起兵,杨坚父杨忠追随,因功拜大将军,赐鲜卑姓普六茹。557年,杨忠为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568年 ,杨忠卒,杨坚承袭隋国公。后,其长女入宫为太子妃。578年,周宣帝宇文赟即位,杨坚女为后,杨坚拜为上柱国、大司马,迁任大后丞、右司武、大前疑。580年5月宣帝死,8岁的宇文阐即位为静帝。杨坚党羽刘昉、郑译等假托宣帝诏,召杨入宫辅政,以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之名统领百官、诸军,独揽朝政。遂召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等5王入京以控制,防其作乱。相州总管尉迟迥率先起兵,益州总管王谦,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响应。杨令韦孝宽、梁睿、王谊分别讨伐,尉迟迥兵败自杀,王谦被杀,司马逃至陈朝。杨杀陈王、赵王等北周诸王及其后。581年,他逼静帝退位而自立,改国号隋,年号开皇,为隋文帝。 即位后,他先命大将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 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驻庐江; 令杨素在永安造战船,欲伐陈。但因北方突厥常来侵扰,他遂决定先攻突厥,采用大臣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派人到伊吾联络突厥达头部,到黄龙联络处罗侯部,专攻中部沙钵罗部。隋军屡败突厥,使其分为东、西突厥,东突厥沙钵罗可汉于584年归附,杨坚允其迁到白道川安置。隋还大败吐谷浑,北方得以安定。587年,灭后梁,封萧琮为莒公。588年3月,他下伐陈诏,在寿春设淮南行台省,任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行军大帅,率8路51万大军。此外,还有两位行军元帅: 秦王杨俊、清河公杨素。589年正月初一,集结在六合、襄阳、信州、江陵、蕲春、庐江、广陵、东海的隋军倾巢出动,贺若弼从广陵渡江,在钟山与陈军激战,擒陈大将萧摩诃,灭陈主力; 韩擒虎率500人自横江夜渡至采石矶,收陈大将任忠,任忠引其直入金陵朱雀门,俘陈后主陈叔宝和贵妃张丽华于景阳宫井中。在长江上游的陈军得知金陵失守、后主被俘,遂降,陈灭。杨以张妃乱国而将其处死。随后,派杨素等领兵平定江南各地,南北统一。 杨坚称文帝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从而对后世,尤其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行政制度上,他改西魏、北周仿周礼而设的六官制,参考汉晋以来官制的演变,初设三省六部制,以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为中央行政中枢。尚书省下设吏、礼、兵、都官、度支、工六部。又简化地方行政机构,采纳大臣杨尚希的建议,将隋初沿用北齐、北周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将原将军府与州府合并,从而裁汰冗员 ,提高机构的运行能力。 官吏任免上,他废除了汉代以来各级官府的属官由各级官府长官自行委任,州、郡、县属官还必须为当地人的辟举制。同时废除了两晋南北朝以来与士族制度密切相联的九品中正制,规定九品以上官吏均由中央任免,在开皇末年又实行六品以下官吏全由吏部选任的制度。规定各州每年举三人至吏部,除前代已有秀才科外,新设明经、进士科作为举人的科目,初步设立了科举制,为非士族人士入仕提供了机会,从而成为后世至清代选拔官吏的根本制度。 在兵役制度上,590年他改革了原有府兵制。北魏至北周旧制规定,汉人务农,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才可当兵,府兵专有兵籍,其他平民则持民籍,两不相混,士兵全家转入兵籍。杨坚任北周大丞相时就于580年令西魏受赐鲜卑姓之汉人后代恢复汉姓。称帝后,又于590年下诏,令府兵全家户籍归州县管辖,与一般农民一样耕作,士兵本人归军府统领。从而结束了民兵分治的旧制 ,形成了兵农合一的局面。 在法律上,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删周宣帝时的酷法 《刑经圣制》 为 《圣经要制》,比之前者宽大许多。他即位后,又令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十余人制新律。新律以北魏、北齐刑律为基础,参考魏、晋、齐、梁旧律,废除枭首、车裂、鞭笞等酷刑,规定灭族只适用于谋叛以上之罪; 流放期不得超过5年,审囚笞刑不得超过200下; 百姓有冤可由县、州、省依次上告,直至朝廷。新律于581年实行。583年,杨坚从刑部得知每年断狱万余件,遂认为因为刑律过细导致案件太过繁多,命苏威、牛弘删改,减死罪81条,流罪10054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仅余500条刑律,分为12卷,是为《开皇律》。《开皇律》 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刑律之基础,标志着我国封建律法的趋于成熟。 在经济上,他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规定了占田的数额,将田分为赐正七品以上都督至诸王的永业田,给官员的职分田、受田等。免除盐酒商税。为了查明户口,杜绝不报、虚报的现象,又设5家为保、5保为里、5里为党的三长制,并设 “大索貌阅” 和 “输籍定样”。由官府派人对户籍上所描绘的各人特征对照查核,大肆搜查隐匿人口,允许揭发。户口不实者,保长、里正、党长流配,这种制度是为大索貌阅; 由官府制订百姓输课的标准,重编户籍,按定样纳赋课,即为输籍定样。这些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限制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杨坚又沿漕运水道陆续设广通、常平、河阳、含嘉、洛口、黎阳等转运仓,并于585年采用长孙平之策,令各州以传统的民间组织——社为单位,捐谷物,设义仓以备灾年赈灾。 在政事上,他勤于朝政,乘车外出时,凡遇人上表,总是亲自垂问,并派人去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查询官吏。关中饥荒,他把百姓吃的碎豆杂糠流涕以示群臣,深责已过,遂撤常膳,近一年未吃酒肉。他还带饥民赴洛阳进食,并令卫队不得驱赶掺杂入队的饥民,还避让扶老携幼的人群。临险径,则令侍从帮助担物之人。他还力行节俭,乘舆破了,补后继续使用。在杨坚的带领和提倡下,全国俭朴之风盛行,开皇、仁寿时,一般士人不穿绫绮,不佩金玉,于是,国力迅速强盛。 但是,杨坚的励精图治却未能坚持始终。开皇后期,他就转施暴政。593年冬,杨素为其在岐州建仁寿宫,累死民夫数万。杨素竟令将尸体扔入坑中填土铺平。594年宫成,杨坚前来,杨素又令将死去的民夫堆尸焚烧,杨坚竟夸其忠心。杨坚还大建舍利塔,浪费了大量民财。他不悦诗书,好独断,不达大体,对百官残酷。常派人监视官吏,一旦查出其错,无论大小,即处重罪; 还派人行贿,受贿者即斩,并常随意在朝堂打人,有时一日竟然数起。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劝其不可过于宠信高颎,竟被杨坚派人当场以马鞭笞杀。高颎辅佐其近20年,位左仆射,因谏其勿废太子勇而受独孤皇后谗言被罢职,进而除名为民。杨坚的同窗王谊、元谐为有功的大将,王世积、虞庆则、史万岁等大将也是功勋卓著,却受其猜疑而杀逐。他还规定盗边境军粮1升以上、盗窃1钱以上者处死。600年,他废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604年4月,杨坚因病不理朝政。7月,被杨广、杨素害死于大宝殿。 对于隋文帝的一生,应区别对待。他统治后期的滥发民役、逐杀大臣、奢侈铺张等,确实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削弱了其政治集团的实力,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但他即位前和统治前期,通过不懈努力,平定了各个割据势力,结束了两晋以后160多年来南北朝的分裂混战局面,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他制定的各项制度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位时,国力富强到了空前的地步,其长安国库的绢帛直到唐贞观十一年都未用完。正是这种富足的经济基础,为唐朝 “贞观之治” 以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巅峰 “开元盛世” 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铺垫。因此,总体说来,他还是功大于过的。隋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一位君主。 ☚ 范缜 魏征 ☛ 00007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