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三种类型
(1) 伦敦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50年代初,苏联及东欧国家政府唯恐其在美国的资产被冻结而将美元存款转移到伦敦的银行。就形成了最早的境外美元。1957年英镑发生危机,英国政府对英镑管制很严,英国银行为了摆脱业务紧缩困境,开始系统地吸收美元存款,因此大部分美元转移到了伦敦的银行,这样便在伦敦逐步形成了一个美元市场,即欧罗美元市场。这一新兴的国际金融市场不受美国和英国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法令管制,就是最早出现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其后它经营的范围不限于境外美元,还扩展到境外西德马克、境外法国法郎等,统称欧罗货币和欧罗货币市场。伦敦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是:
❶离岸金融交易的币种是市场所在地国家以外的货币 (即是指英镑以外的欧洲货币)。
❷对伦敦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在经营范围的管理上比较宽松,对经营离岸业务并没有严格的申请程序。
香港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也属于伦敦型市场,它的离岸业务主要是亚洲美元交易。香港银行的离岸业务与传统业务交叉并存,是东南亚地区最自由的市场。
(2) 纽约型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1981年6月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正式批准设立纽约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称作“国际银行便利”,简称IBF,同年12月开始营业。纽约的 “国际银行便利” 有以下特点:
❶凡获准吸收存款的美国银行、外国银行均可申请加入 “国际银行便利” 成为其会员;
❷ “国际银行便利” 的交易可豁免存款准备金,利率上限、存款保险,交易者还豁免利息预扣税和地方税;
❸“国际银行便利” 的交易严格限于会员机构与非居民之间;
❹存放在纽约 “国际银行便利” 账户上的美元视同境外美元,与国内美元账户严格分开。即纽约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是其业务范围包括市场所在国货币 (即美元) 的境外业务,而在管理上把境外美元与本国境内美元严格分账。
新加坡于1968年11月创建了亚洲货币市场,这个市场虽然在离岸业务的币种范围上接近于伦敦型,但由于它对经营亚洲美元业务银行机构控制严格,习惯上把它归属于纽约型。东京离岸国际金融市场设立于1986年12月,它与纽约 “国际银行便利” 的类型非常接近,虽设立较晚,但其业务发展迅速,目前仅次于伦敦,是世界上第二大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3) 避税港型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
70年代起,不少美国银行将资产大量转移到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等岛国,成为第三类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巴哈马等岛国,政局相对稳定,资金不受任何管辖,且免税,成为某些国际性银行逃避管制和征税的场所。这些国际性银行的资金的提供和筹集并不在那里进行,只是在那里开立账户,那里实际上是一个记账中心。这一类型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称为避税港型离岸国际金融市场。加勒比海的百慕大、巴拿马,西欧的马恩岛、海峡群岛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离岸国际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