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禅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單衣 > 禪衣 禪衣 dānyī 同“單衣”。《急就篇》卷二:“禪衣蔽膝布母繜。”顏師古注:“禪衣似深衣而襃大。”《漢書·江充傳》:“充衣紗縠禪衣。”顏師古注:“紗縠,紡絲而織之也。輕者爲紗,縐者爲縠。禪衣,制若今之朝服中禪也。”《漢書·蓋寬饒傳》:“寬饒初拜爲司馬,未出殿門,斷其禪衣,令短離地。”《後漢書·馬援傳》:“更爲援製都布單衣。” 单衣 单衣禅(禅衣) 褋(褋衣) 袗单衫 ☚ 衣食 短衣 ☛ 僧衣 僧衣衲(衲衣;衲装;衲裙;云衲;青衲;僧衲;禅衲;百衲衣) 染服百纳 纳衣 田衣 禅衣 坏衣 衣裓 兰裓 缁褐 缁袍 禅袍 僧纳 僧裘 ☚ 军衣 小儿衣物 ☛ 禅衣chányī禅僧之衣。唐元稹《智度师》诗:“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宋梅尧臣《客郑遇昙颖自洛中东归》诗:“禅衣本坏色,不化洛阳尘。”大慧宗杲《大慧宗门武库》:“坐次,(刘宜翁)指其衲衣曰:‘唤作什么?’净(指真净禅师)曰:‘禅衣。’”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下:“僧知不免,佯谓众曰:‘吾死固不可逃,但禅衣新受人赐,不欲灭其德,脱下就死如何?’” 禅衣 禅衣古代男子服饰之一。用单层布帛制成,《释名》:“无里曰单”。单衣长者为深衣,扬子《方言》:“吴之东西谓之禅衣,古谓之深衣。”禅衣为周代以来普遍流行的一种服饰,秦汉时,仕宦多作礼服穿用。文人穿的长及足,武士穿用短至膝。士庶老者或乡绅也可穿,历代皆踏袭之。禅衣形式为深衣形式的遗制,上衣下裳连缀一体,又分直裾和曲裾两种。汉代盛行的纱榖单衣,即有曲裾垂于后,其制将正副帛交输裁之,使一头狭若燕尾,垂之于两旁,虎贲中郎将衣此。 宋薄纱禅衣 ☚ 单衣 三重衣 ☛ 禅衣 禅衣也称“单衣”“褧”、 “䌹”, 凡有衬里的衣裳皆称作“袍”,无衬里的称作 “禅”。《礼记·玉藻》: “禅为纲。”郑玄注: “纲,有衣裳而无里。”用单层布帛制作,长者为深衣,短者为中单。周代已经出现,秦汉时官宦多用做礼服。文士穿的长可及足,武士则较短仅至膝下。士庶老者或乡绅平时也可穿用。禅衣的形式,与深衣相同,也是衣裳互相连属。下裳每幅交叉裁剪,腰部狭窄,下摆较宽大,这种式样便利于穿着。汉代的禅衣有直裾曲裾之分。直裾,是指右衣裾直掩腋下,不再多加一块布幅。直裾是男子服用的衣式。曲裾,是指右衣裾再缝接一块三角形曲裾,穿时衣裾旋转掩于身后,曲裾是女子喜欢穿的式样,又被称作 “襜褕”,因其衣式宽博。襜褕也是男子的日常服饰,汉武帝时江充即身穿此服,在犬台宫面见皇帝。舞女穿的曲裾禅衣的袖子瘦长,舞蹈起来较为便利。东汉时期,因曲裾禅衣既浪费布幅,穿起来也不十分方便,人们自然喜尚直裾禅衣。东汉画像石上的官员和夫人,大都身穿直裾禅衣。作为普通人及官僚日常的服饰,禅衣一直流行到近代。中单是帝后百官穿在礼服之内的衬衣,用白纱制作,称作“白纱中单”。式样上袖口比禅衣窄小,领子也较禅衣略高。从汉代开始历代沿用,一直到明朝。式样上变化不大。如南朝时中单加黑色的衣缘,衣式比较宽松,与汉代相似。从唐代开始领部还要加饰“方心曲领”,以白罗制成。天子也以中单作为拜陵的服饰。宋明两代沿用了此种作法。明代百官朝服的中单,领缘用青色。清代以后满族服饰流行,中单自然随之消亡。 素纱禅衣 ☚ 深衣 袆衣 ☛ 禅衣 禅衣即一种单层的薄长袍,是秦汉时期一般地主和贵族穿用的常服。“禅”即单的意思,故又称为“单衣”。其质料,或用布帛,或用薄丝绸。它源于先秦时期的深衣而又有所不同:深衣是由“衣”和“裳”缝合而成,禅衣则“上下相通,不别衣裳”。这样既避免了深衣过于臃肿的毛病,又可以节省用料,是古代服装发展的一个进步。西汉中期,有人为了行动方便,将禅衣截短,以利作战。后禅衣遂逐渐变为武官的专用衣着。至东汉,禅衣已完全由一般常服变为武职官员的正式制服。 ☚ 弁服 襜𧛈 ☛ 禅衣单层长袍,似深衣而不别衣裳,上下通裁。汉史游《急就篇卷2》:“禅衣似深衣而褒大,亦以其无里,故呼为禅衣。”清任大椿《深衣释例》:“上下相通,不别衣裳,故得通裁之名。”东汉时径呼为单衣。《后汉书·马援传》载公孙述曾为马援制“都布单衣”。禅衣用布帛或薄丝绸缝制,汉时富贵者常服。《汉书·江充传》载,充初被武帝召见,“衣纱縠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充所服禅衣,乃用高级丝绸制成,左襟向后交输,形似燕尾,为新款式。高级丝绸禅衣,东汉时作侍卫武官之服。《后汉书·舆服志》下:“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五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皆冠鹖冠,纱縠禅衣。” 禅衣僧人所穿之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