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统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经济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个有力武器,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政策的科学依据,是对国民经济实行科学管理和国家监督的有效手段,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工具。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任务包括: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分析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制定计划和政策,加强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对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检查和监督; 为群众参加企业和社队管理,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供资料。 社会经济统计学通过对社会现象中各种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从理论上阐述如何研究社会现象数量方面的科学方法。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认识社会的方法论的科学。 我国近几年来,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应用有了进展。社会经济统计学教材也充实了一些适用的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如抽样调查、相关分析、产品质量检查、投入产出法、统计推断和预测等。 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门多科性的社会科学,其基本分科是: (1)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 (2)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学;(3)国民经济各部门统计学,如工业统计学、农业统计学、建筑统计学、基本建设统计学、商业统计学、物资供应统计学、对外贸易统计学、运输统计学、邮电统计学、文化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卫生保健统计学、财政金融统计学、司法统计学等; (4)其他专门统计学,如人口统计学、劳动统计学、国民财富统计学、国民收入统计学、人民消费统计学、物价统计学、统计预测、统计决策和统计史等。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领域是统计在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观察、测量、计算、检查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其任务是探讨社会经济统计的对象、性质、地位和作用,叙述社会经济统计的理论依据、方法特点。主要研究如下问题:社会经济统计学的性质,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统计调查,统计资料的分组与整理,统计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时间数列,统计指数,平衡分析,抽样推断,相关分析,统计预测和统计决策,等等。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在经济科学体系中具有普遍的意义。无论是理论经济科学还是应用经济科学,都广泛利用统计资料来论证自己的原理和结论,同时,也广泛利用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去分析、研究各自领域的现实材料,得出相应的结论。因而,它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是财经院校作为定量分析的有关专业课程。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的名称是1978年12月在四川峨嵋山召开的全国 “统计教材编写和统计科学研究规划座谈会”上确定的。近年来,已陆续出版一批著述,初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阅读书目: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该书编写组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李学颜等编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讲义》杨曾武等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教科书》该书编写组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年版。 〔参〕 统计学、统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