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碣石行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碣石行宫 碣石行宫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秦代行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二年 (前215)“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 又 《汉书·武帝纪》载,汉武帝元封元年 (前110),“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自辽西历北边九原,归于甘泉。” 文颖注曰: “在辽西絫县。……此石著海边 ” 颜师古又注: “碣,碣然特立之貌也。” 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桓回师途中,东临碣石,写下了著名的《观沧海》 一诗。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出兵辽碣”,“次汉武台”,作 《春日观海》 诗,诗中有“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 之句。如此多名人到过碣石,如此多名诗提到碣石,但碣石确在何处,却一直没有搞清楚,尤其东临碣石所居之行宫,更不知确实地点。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渤海之滨的辽宁绥中县和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境内的两处古代建筑遗址。经专家认定,这两座绵延40多公里的大型建筑群,即秦始皇东巡至碣石的行宫。行宫名称史籍无载,故试定名为 “碣石行宫”。山海关外绥中县遗址区有六处大型宫殿遗址,其中石碑地遗址规模最大,位于万家乡墙子里村的渤海岸边,地势高敞开阔,正对海中三块巨大的礁石。最大一块高出海面24米,根基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1米,东西宽约8米,呈黑色,当地人们称为“姜女石”、“姜女坟”,考古专家推定,此石即秦始皇东巡所见之碣石。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余米。南边近海处突起一方形大夯土台,正对海中自然礁石,是建筑群中的高台主体建筑。其他殿基处于不同的高度,至少分三级,每级高差0. 5米左右,形成阶梯式建筑,这是秦代建筑的重要特征。出土有砖、瓦等建筑构件。其中的高浮雕夔纹巨型瓦当,通长2尺,当面直径1. 5尺,面上夔纹蜷曲盘绕,两相对称,状如山峦。还有变形夔纹半瓦当,直径0. 6尺,这种巨型瓦当,只在秦始皇陵发现过,是皇家宫殿专用建材。另外黑山头遗址位于绥中县万家乡贺家村,在石碑地遗址西约3里处。此处有一大型宫殿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为伸向海中的岬角,是一处多级台基的高台建筑,当是汉武帝东巡时的 “望海台”。北戴河遗址在北戴河区的金山嘴,为南北向布局。遗址中部有一道南北向隔墙,墙体均为夯筑,内隔墙厚约1. 5米,外墙厚2米。各室内均有三排石柱基,每排四个,井然有序,形成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共计四十间的大型建筑布局。出土建筑构件有卷云纹贴贝圆瓦当,直径近半米。这种纹饰大瓦当只在秦始皇陵、咸阳宫及辽宁绥中石碑地有所发现。碣石行宫规模宏大,其夯土台基只有陕西咸阳阿房宫可与之相比。秦始皇最后两次东巡海边时,曾有过择地作“东门” (国门) 的想法,碣石行宫的宏伟布局,可能就是这种想法的实施。 ☚ 兰池宫行宫 临江宫行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