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砂粒病毒科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砂粒病毒科 砂粒病毒科砂粒病毒科是指那些在病毒颗粒内部存在有类核糖体颗粒,电镜下观察形如砂粒样结构的一类RNA病毒。其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链RNA,分子量为1.1~3.2×106道尔顿。 已知的10种砂粒病毒
10种病毒中,除LCM病毒和Lassa病毒外,其他8种具有共同补体结合抗原,血清学关系密切,故又称Tacar-ibe病毒复合组。 本科病毒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即圆形或多形态性,平均直径为110~130nm,变动范围为50~300nm。病毒颗粒表面覆盖有10nm长的棱柱状突起的包膜,由两层电子致密的脂质形成(脂质双层膜),中间为电子透亮区。病毒颗粒内部有直径为20~25nm、类似核糖体的颗粒,有时呈环状排列并由丝状物相连接。LCM病毒和Pichinde病毒的内部颗粒已经纯化并鉴定为核糖体,其数目不尽相同。病毒颗粒通过改变了的质膜芽生释放。在感染细胞的胞质内能见到由核糖体的团块和改变了的质膜形成的不定形或卷曲状的包涵体。 本科病毒为单链RNA,分节段。还未分离到感染性RNA,而含内源性的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因此它象弹状病毒、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那样,其基因组是与mRNA互补的。这些病毒(即负链病毒)的复制需要至少部分转录成cRNA,而这种cRNA才能起到mRNA即转译蛋白质的作用。 病毒的多肽组成不完全相同,一般有4~6种多肽。Pichinde病毒含4种多肽,其中两个糖肽即V2和V3,分子量分别为72,000和34,000道尔顿,主要组成病毒颗粒表面的突起糖蛋白及外膜; 另两个多肽V1和V4,分子量约72,000和12,000道尔顿,前者主要组成核蛋白,后者还未确定。而LCM病毒有5种多肽。 砂粒病毒含类脂质及碳水化合物。病毒颗粒在蔗糖中的浮密度为1.17~1.18g/cm3,氯化铯中为1.19~1.2g/cm3。沉降系数为325~500s。 砂粒病毒不甚稳定,易被热(56℃)、紫外线、γ射线、酸(pH低于5.5)、碱(pH高于8.5)和脂溶剂(如乙醚、氯仿) 及脱氧胆酸盐灭活。病毒悬液中加入二价阳离子可加速其被热灭活的速度,但加入蛋白质或其他保护剂则相当稳定。用0.1~0.15%β-丙烯内脂可完全灭活Lassa病毒的感染性而保存其补体结合活性。-70℃及冻干保存则很稳定。 用非离子去污剂(NP-40)处理可使Pichinde病毒的包膜与核心分离。低浓度放线菌素D并不能抑制复制,但在较高浓度(1μg/ml)时,病毒的转录受到抑制。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和5-碘脱氧尿嘧啶核苷对砂粒病毒合成很少影响。 砂粒病毒至少表现两种主要的免疫学特异性: 一为病毒颗粒内部释放的和受染细胞膜匀浆或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可溶性抗原,在补体结合反应中有广泛的、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另一为病毒颗粒的表面抗原,它诱导产生中和抗体。一般说彼此间没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或保护,但有些砂粒病毒在动物实验中却有不同程度的保护,这主要是产生同种或异种中和抗体的结果。 砂粒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抗体,可用补体结合、中和试验和免疫荧光法查到。补体结合抗体在感染后8天左右产生,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年;中和抗体产生时间晚,在5周左右产生,并可持续数年。用免疫荧光法可测得早期抗体。 砂粒病毒在自然宿主啮齿类动物(乳幼鼠)中一般引起持续性感染。病毒在淋巴网织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中增殖,并可达相当高的病毒滴度。持续性感染的特点是动物不发病,但从它们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大量排出病毒,可导致横向传播。持续性感染除由病毒本身的性质决定外,与动物的免疫功能不全可能有关。与此相反,在人或其他别的动物或不同年龄的动物中,则引起急性感染,产生不同类型的疾病。人感染Lassa病毒产生严重的疾病,病死率高达36~67%。LCM病毒对新生小白鼠是不致死的,表现为无症状的持续性感染,但成熟的小白鼠则表现急性脉络丛脑膜炎的免疫病理改变,动物死亡。大多数砂粒病毒经脑内接种1~4日龄小白鼠,都会产生致死性疾病,但Latino病毒不能感染,Parana病毒接种能发病却不致死。新生地鼠用LCM野病毒株感染能产生病毒血症并持续数月,有的终生带病毒; 但断乳的地鼠,病毒感染后长期带病毒者较少,病毒血症滴度也低。Junin,Latino,Machupo,Parana,和Pichinde病毒对新生地鼠产生致死性感染。LCM和Ju-nin病毒对豚鼠也是敏感的。此外,有些砂粒病毒还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但无明显病损。 细胞培养最常采用的细胞为BHK21和Vero细胞。除LCM病毒外,所有其他砂粒病毒均能在Vero细胞中形成蚀斑。LCMK2(患LCM病毒牲畜的细胞),HeLa、猴肾和地鼠胚胎肺细胞对某些砂粒病毒敏感并产生细胞病变。LCM病毒在许多细胞中都能增殖到相当高的滴度,但不都产生病变或蚀斑,而在Detroit-6,L细胞及BHK21等传代细胞中能形成持续性感染。 砂粒病毒感染中普遍存在着自家干扰现象,这是与产生大量缺陷干扰病毒颗粒有关,而与干扰素的作用无关,因为干扰活性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中和或被氯仿处理所破坏。 ☚ 白蛉热病毒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