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已经形成的经济体制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进行的一种改革。在我国,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进一步发挥。我国的经济体制是在50年代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这种体制曾对我国经济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出现的新形势,突出地暴露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的许多缺陷和弊端,暴露出它的严重的不适应性。这种体制的缺陷和弊端主要是:管理过度集中统一,政企职责不分,调节功能单一、僵化,忽视商品生产、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平均主义严重泛滥,企业缺乏活力,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等等。过去几十年来,曾经对这种体制不断地进行过调整和改进,但都未能从根本上予以克服和解决的。这种弊端的长期积淀,严重地压抑了企业和广大劳动者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束缚和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针对原有体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并通过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规定了方向、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纲领。根据决定要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正确解决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入手,围绕着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经营者。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对计划体制、商业体制、外贸体制、金融体制、价格管理体制、工资等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检验改革的成败得失,最主要的标志就在于是否发展了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而且是更为深刻和复杂的革命。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革,不断完善。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必由之路。 ☚ 社会主义计划体制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