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越需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1980年邓小平就指出: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 而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7页)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曾指出: “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在这里,他实际上已经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看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带有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全党同志必须从这个总体布局的高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环境。邓小平在70年代末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针对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反动理论,历史上长期自然经济所造成的封闭、保守、落后的封建思想,以及党内“左”倾思想错误,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利于防止和克服由于改革开放而产生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要克服这些,不但要求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而且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之,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重视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也是任何时候不能动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又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它的决心、信心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