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百衲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百衲衣 百衲衣bǎinàyī┃┃━ 僧衣、袈裟。百衲,形容补缀之多。宋·陆游《怀昔》诗:“朝冠挂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 ☚ 白云士 杖锡 ☛ 百衲衣bēi nā yī
百衲衣bǎinàyī和尚穿的袈裟,因用许多长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郁波《小珊子》三:“他的衣服都是满身补丁,好像~,只有外面穿的那身西装还像个样子。”|毕淑敏《红处方》:“中国人根本看不上这东西,跟过去老百姓的~似的,是穷人的物件……但外国人喜欢它是纯棉的,还完全手工,说是具有东方风韵,很抢手。”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僧服 > 百衲衣 百衲衣 bǎinàyī 用衆多布片拼縫而成的僧衣。宋·陸游《懷昔》詩:“朝冠掛了方無事,卻愛山僧百衲衣。”參見本類“衲衣”。 拼凑 拼凑凑搭 凑泊 凑拍 拼合 ☚ 合拢 混合 ☛ 僧衣 僧衣衲(衲衣;衲装;衲裙;云衲;青衲;僧衲;禅衲;百衲衣) 染服百纳 纳衣 田衣 禅衣 坏衣 衣裓 兰裓 缁褐 缁袍 禅袍 僧纳 僧裘 ☚ 军衣 小儿衣物 ☛ 百衲衣bǎinàyī省称“衲衣”“衲”。也称“百衲袍”。衲,一作“纳”。僧衣。即袈裟。百衲,形容补缀之多。按戒律规定,僧尼衣服应用人们遗弃的破碎衣片缝纳而成,故称。道士也有用者。流传到民间,演变为用彩色布片缝制而成的衣服。唐宋以来,妇女多爱穿着。因所用布料色彩交错,形似水田。故又称“水田衣”。也有为小孩做“百衲衣”者,求其百家保护之意。亦泛指补缀甚多的破旧衣服。《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巧裁缝,能绣补,刺成盘龙须甘雨。个个能装百衲衣,师兄收取天宫女。”宋陆游《怀昔》诗:“朝冠挂了方无事,却爱山僧百衲衣。”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我吃的是千家饭化半瓢,我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似这等粗衣淡饭且淹消。”《西游记》第二十五回:“那大仙按落云头,摇身一变,变作个行脚全真,你道他怎生模样:穿一领百衲袍,系一条吕公绦……三耳草鞋登脚下,九阳巾子把头包。”清闵小艮《清规玄妙·外集》:“有等髼头丫髻,或清风绣头箬,或身穿百衲衣。” 百衲衣佛教僧人服装称谓。亦称“衲衣”,按戒律规定,僧尼衣服应用人们遗弃的破碎衣片缝衲而成,故而得名。又称“五衲衣”,即其来源有五种,《十诵律》说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人亡后将衣施僧)、死人衣、粪扫衣。佛教认为穿此种衣有十种好处,即在粗衣数、少所求索、随意可坐、随意可卧、浣濯易、少虫坏、染易、难坏、更不余衣、不失求道。 百衲衣bai na yi❶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Buddhist monk 百衲衣bai na yi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Buddhist monk;heavily patched garment 百衲衣佛教徒所穿的衣服,又称粪扫衣。即被人们丢弃在垃圾中不穿的破烂衣服,或用垃圾中拣来的各种破布片缝纳在一起的衣服。亦称“衲衣”。 百衲衣和尚穿的袈裟。因用许多小块布片拼缀成衣而得名。《梼杌闲评》二四: 只见这僧人真个有些异样: 头戴左笄帽,身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