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疿四6267名痱子。吴语。浙江象山。清乾隆二四年《象山县志》:「《素问》:『汗出见湿乃生痤废。』亦作痤疿。疿,风瘾也。《广韵》:『疿,热生小疮。』」也作「痤废」。   痤疿病名。《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由肺热脾湿所致,或夏月风热邪毒搏于肌肤而生。其症大者名痤,小者名疿,痤即热疖,大如酸枣,小如黄豆,皮色赤红,内有脓血。疿即痱疮,皮损为小泡,渐变脓疱,痛痒相兼。治疗:热疖宜清热解毒,内服仙方活命饮;痱疮宜清暑利湿,内服清暑汤。外用苦参汤或青蒿煎汤外洗,或以鹅黄散敷之。 痤疿病名。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即痤疮,也称痤疿疮。疿,即痱,暑天出汗过多、不畅引起的汗腺炎症。皮肤生有许多粟样红疹,刺痒。 痤疿cuó fèi指疮疖和痱子。疿,为“痱”的异体字。《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王冰注:“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疖,微作疿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