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病理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病理学bìng lǐ xué

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1891年《格致汇编·医理略述》:“何为据理为治之法?曰: 由吾人所识之化学、体用学、病理学拟出者便是。”1903年关庚麟《日本学校图论》:“又有病理学列品室,其中标本循环器系百二十七种,呼吸器系百八十九种,消化器系百五十种,泌溺生殖器系凡百种。”

病理学

基础医学分支学科,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华西医科大学该专业1981年全国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主要通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恶性肿瘤的病理改变、病理诊断、免疫学标记及癌基因等进行研究,重点是软组织肿瘤和淋巴瘤,设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激素受体、分子生物学5个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杨光华教授为四川省病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该专业1985年招收博士生,有肿瘤分子病理、创伤分子病理等主要研究方向,设酶组化室、免疫组化室、细胞培养室、电镜制样室、医学摄影室、图像分析室、分子病理实验室、微机室,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多项,学术带头人史景泉教授是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第四、第五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军病理专业组组长,主编中国第一部《烧伤病理学》 专著。

病理学

病理学binglixue

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体研究内容是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修复、代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及肿瘤等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进 一步研究各种不同疾病的病因、病变的状况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病理学借助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和细胞培养及动物实验等手段,研究从病体或实验动物取得的材料,经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细致的检查分析。常用的观察方法为大体观察(用肉眼进行观察、检测)、组织学观察 (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 一定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学观察 (将各种方法采集的脱落细胞制成细胞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超微结构观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内部结构)。通过这些观察和分析,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更加准确,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现代病理学采用一 些新的研究方法,如组织化学法、酶标记法、免疫荧光法、放射自显影技术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病理学分支,如超微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等。病理学已由单纯的形态学研究发展到将形态结构与机能代谢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

☚ 生理学   卫生学 ☛

病理学pathology

系医学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原理及疾病过程中病变组织器官形体改变与微细病理变化以及功能、代谢的改变与规律,从而为临床诊断与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又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近年来又派生出众多分科,如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环境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实验病理学等,使病理学范围不断发展和扩大,对于探讨疾病的本质和防治将促进其向深广方面发展。

病理学


病理学

医学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组织、器官等形态、代谢和机能变化。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规律。可分为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两部分。

病理学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学科。是基础医学的分支学科。

病理学pathology

亦称疾病生物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器官或组织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结果。

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临床病理学/实验病理学/比较病理学/免疫病理学/遗传病理学/环境病理学/地理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外科病理学/病理诊断/尸体解剖检查/活体组织检查/脱落细胞学/临床病理讨论会/病因学/发病机理/体质/机体反应性/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病变/病灶/小结或结节/小体/病理性细胞/阻塞/囊肿/憩室/浸润/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混浊肿胀/水样变性/透明变性/淀粉样变性/脂肪变/脂肪显现/脂肪浸润/脂质变性/肥胖/纤维素样变性/嗜酸性变/嗜碱性变/粘液样变性/轴索变性/神经细胞变性/色素沉着/色素减少/病理性角化/钙化/结石/细胞死亡/坏死/坏疽/血液循环障碍/充血/侧支循环/血停滞/局部缺血/血栓形成/血栓/死后血凝块/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栓子/栓塞/梗死/出血/积血/淋巴循环障碍/水肿/体腔积液/粘液水肿/炎症/渗出/炎症细胞/吞噬作用/神经细胞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脓肿/实变/糜烂/溃疡/窦道/瘘管/修复与再生/愈合/肉芽组织/肉芽肿/瘢痕/纤维化/硬化/机化/粘连/包裹/息肉/假瘤/肿瘤/肿瘤的起源/肿瘤性增生/瘤样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前疾患/癌变/间变/原位癌/肿瘤的演进/肿瘤的一般形态/肿瘤实质/肿瘤间质/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性有丝分裂/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肿瘤的分类/同型性瘤/异型性瘤/良性瘤/恶性瘤/交界性肿瘤/乳头状瘤/腺瘤/癌/间充质良性肿瘤/肉瘤/间充质瘤/APUD瘤/副神经节瘤/类癌/畸胎瘤/癌肉瘤/错构瘤/迷离瘤/畸形/发育异常/迷走和异位/发育不全/病理大体标本制作/病理制片技术/染色/嗜酸性与嗜碱性/异染性/嗜苏丹性/组织化学法/组织培养/电子显微镜生物标本制备术/荧光显微镜术/相差显微镜术/干扰显微镜术/偏光显微镜术/显微分光光度测定法/放射自显影术

☚ 胎盘功能   病理学 ☛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的一门科学。其根本的任务是探讨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本质,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理论根据。
现代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它促使和协助临床得以正确地认识疾病,处理和防治疾病,从而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但是,现代病理学本身也是建立在其他医学基础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上的。例如,正常人体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是认识疾病时结构、代谢和功能变化的基础;与病因有关的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毒学和作为传染媒介的有关昆虫学,以及有关各种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如机械力、光、电、辐射线、高热和低温,以及烈性化学物质(包括动物分泌的毒汁和各种化学制剂)等知识,是认识病因所不可缺少的。此外,临床医学不断地对病理学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又促使病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病理学是随着生物学、医学中各学科和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病理学的发展是和人们对疾病的理论性解释分不开的。从远古到现代,随着科学发展的进程,病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来源于古代哲学的病理学说: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提出液体病理学说,认为外界因素促使人体内四种基本液体(血液、粘液、黄胆汁、黑液)发生质和量的某种改变,形成四液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引起疾病。这是根据当时希腊人认为四素(水、土、气、火)为自然界万物共性而加以附会的。
而Asclepiades(约公元前128~56)则极力反对液体病理学说,提倡固体病理学说。他根据Democritos(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万物皆始于不可分的原子的设想,认为人体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血液是携带固体的介质。原子之间存在空隙或孔。这些空隙的宽窄和松紧适度,则有利于原子的畅通,是为健康;否则,原子潴留,则发生疾病。
以上来源于古希腊两种不同的病理学说,在医疗实践中并未能起理论指导作用。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3世纪,Diocles就已认为食物在胃内消化,消化后的物质通过血管输送到全身;到了公元1~2世纪,一些医学家根据临床实践的启示,对人体器官的构造和功能进行了探索,在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取得了可贵的知识。埃及著名医学家Herophilos及Erasistratos发现脑和脊髓是相连的整体,并从它们发出神经。Herophilos还提出身体内存在四种力量的理论: 营养力存在于消化道和肝,热力存在于心脏,思维力寓于脑,感觉力存在于神经。Galen还对神经系统各部功能进行过科学实验,观察了在不同水平上切断脊髓所发生的相应症状。他认为疾病是病因作用于局部的结果,造成局部功能障碍,即表现为症状。
至此可以看出,随着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病理学的建立已有了相当良好的开端。但公元1世纪以后的整个中世纪的欧洲,科学被禁锢在神学之中达1,000多年之久,严重地阻碍了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发展。直至15~16世纪,欧洲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时代,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才又兴旺起来。在医学方面,值得提出的是Vesalius于1543年写成《人体的构造》一书,Har-vey于1628年发表了血液循环的论著。这为以后病理解剖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2. 病理解剖学的兴起: 1761年,意大利临床医学家Morgagni发表了《疾病的部位和原因》一书。此书系根据作者一生所经历过的约700例病人的尸检记录和临床症状的对照而写成的,认为疾病常在一定的器官形成相应的病变,并作了较为精确的描述,从而创始了器官病理学,基本上奠定了病理解剖学的基础。该书的出版,可以说是科学的病理学开始的标志。此后,病理解剖学即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而不断丰富其内容。18世纪后期,Bichat(1771~1802) 采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器官(有病的和无病的),并得到一个概念: 器官由组织所构成(他区分出21种不同的组织)。他将病变分为两类:不论在任何部位出现的有共同性的病变; 各器官所特有的病变。到19世纪,Rokitansky (1800~1878)根据大量的尸体解剖材料(据说他亲自解剖了30,000例尸检),对病理形态作了详细的描述。但病理学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还有赖于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
3. 细胞病理学的建立: 从17世纪开始制成放大镜到19世纪日趋完善的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进入了微观世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组织结构,导致众所周知的科学史上伟大发现之一,即生物体的最小生命单位是细胞。在此基础上,很快建立了有各自构造特点的器官组织学,为细胞病理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根据对大量尸体解剖材料的显微镜观察,描述了病变部位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各种变化,提出了细胞病理学的理论,认为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的功能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并指出了形态学改变与疾病过程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细胞病理学的问世,是病理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新的里程碑,它对近百余年来病理解剖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它对许多基本病变的描述,至今仍在沿用并且是正确的。但细胞病理学过于强调了疾病的局部定位,认为“所有疾病都是局部的”,“除局部疾病之外,没有别的疾病”,主张疾病的本质就是局部的细胞变化。这却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对病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某些不利的影响。
此后,随着组织切片技术和染色方法的改进,对病理组织学的认识不断提高和丰富。直至本世纪20年代,对各种病变的组织、细胞形态已基本上认识(尽管对其中一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清楚)。德国病理学者,总结他们国内的大量病理材料,结合世界文献资料,编写了一套《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丛书》,当时堪称为病理学百科全书的这一巨著,极大地丰富了以形态变化为基础的病理学内容。
4. 现代病理学的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日趋进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物理、化学和其他生物科学的发展,促使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学科向病理学渗透。与此同时,本世纪4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问世,把生物结构的研究从细胞学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这样就使病理学向更深、更广、更高的水平发展,从而在病理学这个范畴内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或分支。对病理学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 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除能显示细胞内一般的化学成分外,还能显示细胞内许多特殊的酶,如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三磷酸腺苷酶、脂酶及过氧化物酶等,对揭示疾病时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状态具有一定意义。随着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它在病理学中的意义也日趋广泛。
(2)免疫病理学: 免疫学与病理学结合,用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形成了免疫病理学。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都是免疫病理学的重要内容。
(3)遗传病理学: 遗传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主要从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进行探讨。已知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DNA)。随着染色体研究方法的发展,认识到性染色体或常染色体畸变,可以引起某些疾病,这对某些疾病病因的研究扩大了视野。同样,基因(决定遗传特征的物质基础)突变与人体某些疾病也有密切关系。这些都是遗传病理学的重要课题。
(4) 分子病理学: 随着电镜技术的发展和电镜分辨率的提高,目前已能把亚细胞结构与细胞化学相结合,使结构与机能相互印证,在原位显示亚细胞结构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布、含量、储存、转变和利用的机理,从而把病理学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形成了分子病理学。这是病理学中日益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21年),《内经》已有阴阳、五脏六腑和经络失调作为疾病原因的论述。这来源于当时把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概括自然界普遍存在现象的哲学思想,即是阴阳之间、五行彼此之间有相生相克的矛盾统一关系。依此推想,人体的阴阳、脏腑之间功能消长的失调就产生各种疾病。这种思想一直沿续和发展,至今仍然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
隋唐时代巢元方根据临床观察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对疾病的病原和征侯有十分细致的记载。巢元方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病理学家。其后,中国医学由于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一直未能建立起精确的解剖学和科学的生理学,也就未能创立具有中国特点的病理学。
在中国,病理学是在本世纪20年代前后由胡正详、梁伯强、谷镜汧、侯宝璋和林振纲等,从德国、美国引进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单位培养了为数不多的病理工作者。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病理学工作略有发展,但病理尸体解剖除个别单位外一般甚少开展,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也不多,实验研究就更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当时急需病理学专门人才的情况下,胡正详在秦光煜、刘永的协助下,根据数十年积累的本国病理材料,于1951年编写出版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在当时已具有国际水平的《病理学》。这是中国以自己的材料为主要内容的第一部病理学巨著,它在培养中国病理工作者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几所医学院校举办了多届病理师资班,使病理学工作者成倍地增加,从而病理工作也有了很大发展。尸体解剖和活体组织检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这些材料对培养病理专业人材和开展病理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疗质量的提高。
病理学研究也随着病理工作的深入发展而开展起来,从广度和深度上均不断有所提高。为了交流病理工作经验和科研成果,于1955年创刊《中华病理学杂志》。近30年来,中国病理工作者,对一些危害群众健康的地方病(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传染病(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常见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研究,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对血吸虫病和克山病等的研究,成绩显著,对其病因、疾病发展过程及基本病变均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通过大量病理切片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地衣红染色和免疫酶标组织化学检查,肯定了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对其病因、病理形态学及发生、发展规律,基本上有了较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一些常见的恶性肿瘤如宫颈癌、鼻咽癌、肝癌、胃癌、食管癌、膀胱癌等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成果。尤其是食管癌的研究,在病因学、病理形态学、早期细胞学诊断等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鼻咽癌的研究,发现不同的组织类型往往具有不同的主要临床表现,而且其发生可能与EB病毒有一定的关系,为高发区人群的血清学普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在普遍应用常规的组织学方法进行病理研究外,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放射自显术及细胞和组织培养等技术,也已日益广泛地应用到病理研究和病理诊断工作中,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这对病理学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 病理学   细胞病理学 ☛

病理学

病理学

朝医病理学就是强调不同体质(象)出现不同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归纳起来有五种不同病理说,即阴阳盛衰说,寒热多寡说、脏器大小说、情志过不及说和六经病症局限说,分述如下:
阴阳盛衰说 《东医四象诊疗医典》说:“太阳人过偏于阳之人”,“少阳人少偏于阳之人,”“太阴人过偏于阴之人”,“少阴人少偏于阴之人”,这就是说,朝医学认为四象人病理机制的不同,主要源于阴阳盛衰,即阳人“阳多阴少”,阴人“阴多阳少”。《东医寿世保元》说:“少阴人虽则冷胜,然阴盛阳格,败阳外遁则烦热而汗多也,此之谓亡阳病也;少阳人虽则热胜,然阳盛格阴,败阴内遁则畏寒而泄下也,此之谓阴病也。”又说:“少阴人病一日发汗阳气上升,人中穴先汗则病必愈也”。
寒热多寡说 朝医学认为阳人尤其是少阳人是天禀多热体质,阴人尤其是少阴人是天禀多寒体质,所以阳人易得热证,阴人易得寒证。”《东医寿世保元》说:“古医有言: 头无冷病,腹无热痛,此言非也,何谓然邪?少阴人原来冷胜,则其头痛亦自非热痛而即冷痛也;少阳人原来热胜,则其腹痛亦自非冷痛而即热痛也。”因为少阳人多热体质,少阴人多寒体质。所以既或阳人得寒证也慎用或禁用人参、附子等温热剂,阴人得热证亦慎用或禁用石膏、大黄、芒硝、柴胡等寒凉剂。
脏器大小说 《东医寿世保元》说:“人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脾小者名曰少阴人。”朝医学认为由于四脏人脏理不同,所易患病证的病理病机也不同。太阳人肺大肝小,所以易患外感腰脊病和内触小肠病。外感腰脊病是指“解亦病”,内触小肠病是指“噎膈”“反胃”,是由于阳气不能出则塞,阴气不能下降而产生。太阴人肝大肺小,所以易患胃脘受寒表寒病,肝受热里热病。胃脘表寒病是指仲景桂枝汤证,寒厥颌结核证。肝热里热证是指阳毒及瘟疫燥热证,食后痞满证及腿脚气无力证、泄泻、咳嗽、哮喘、胸腹痛、腹胀、浮肿、中风等。少阴人肾大脾小,所以易患肾受热表热病、胃受寒里寒病。肾表热病指太阳伤风证、下焦血证、胸结咳证、吐蛔证、胃家实证、大黄承气汤证、脾约证、亡阳证、当归四逆汤证等。少阳人脾大肾小,所以易患脾受寒表寒病,胃受热里热病。脾表寒证是指结胸证、亡阴证、发狂谵语证、大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等。胃里热证是指阳厥、消渴、白虎汤证、桂枝各半汤证等。
情志过不及说 情志系指四情,即喜怒哀乐。朝医学认为喜怒哀乐之气过多则逆动,《东医寿世保元》说:“哀怒之气阳也,顺动则顺而上升,喜乐之气阴也,顺动则顺而下降,哀怒之气顺动则发越而上腾”,“喜乐之气顺动则缓安而下坠”,若是“上升之气过多则下焦伤”而“上升之气逆动而并于上则肝肾伤”;“喜乐之气下降”“下降之气过多则上焦伤”“下降之气逆动而并于下则脾肺伤。”朝医学又认为:喜怒哀乐之性极则情动。《东医寿世保元》说:“哀怒相成”,故“哀性极则怒情动,怒性极则哀情动”,若“太阳人哀极不济则忿怒极外;少阳人怒极不胜则悲哀动中”;“喜乐相资”故“乐性极则喜情动,喜性极者乐情动”若“少阳人乐极不成则喜好不定;太阴人喜极不服则侈乐无厌,如此而动者无异于以刀割脏,一次大动,十年难复。”
六经病证局限说 朝医学将张仲景六经病证化解为四象人病者。认为由于四象人的体质不同,所出现的六经病证有其局限。《东医寿世保元》说:“六条病证中,三阴病皆少阴人病证也。少阳病证即少阳人病证也。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则少阳人、少阴人、太阴人病证均有之,而以少阴人病证居多也。又说:“岐伯所论巨阳、少阳、少阴经病皆少阳人病也;阳明、太阴经病皆太阴人病也;厥阴经病少阴人病也。”

☚ 病因学   临床医学 ☛
病理学

病理学pathology

亦称疾病生物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器官或组织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结果。

☚ 病理过程   死亡 ☛

病理学

patholog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5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