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概况
安徽省畜牧业历史久远。但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畜禽饲养数量很少,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省畜牧业产值为6.7亿元;大牲畜存栏数216.5万头,猪243.8万头,羊25.8万只,家禽1203万只。
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 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畜牧业得到了恢复和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猪、羊、家禽等作为农民家庭副业,保持家庭饲养,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1957年,全省生猪存栏数达560万头,羊增加到165万只,家禽达到4553万只;分别比1949年增长1.3倍、5.4倍和2.8倍。大牲畜存栏数在经济恢复时期增长迅速,1952年曾增至263.4万头,由于在组建农业高级社时的某些政策措施失误,致使1957年的存栏数还略低于1952年。1957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9.06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5.2%。
“二五”时期至“文革”时期 这一时期全省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虽经经济调整时期的回升,但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农民家庭饲养业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予以限制,严重挫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致使畜牧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出现下降的趋势。“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耕畜“一平二调”,损失惨重,生猪饲养因饲料不足,大批死亡。1961年全省存栏大牲畜只有170.1万头,比1949年还少46万多头,畜牧业产值只有2.97亿元,比1957年下降了67%,只相当1949年的一半。1962年以后的调整时期,畜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政策上实行“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允许社员自主饲养小家畜、家禽,大牲畜归生产队所有;开放牲畜交易市场,允许大牲畜自由买卖;1965年大牲畜存栏数回升到213.6万头,生猪存栏增至604.4万头,家禽回升到3145.9万只;猪的存栏数超出了1957年的水平;全省畜牧业产值为9.46亿元,比1961年增长218%,高出1957年约4.4个百分点。“文革”时期,畜牧业发展片面强调“以养猪为中心”,盲目追求办集体养猪场,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农民家庭饲养小家畜和家禽。这一时期,生猪饲养量虽有一定增加,但出栏率低,效益不高。大牲畜发展始终停滞不前,1978年的存栏数为254.3万头,还低于1957年的水平。1978年家禽为4616.8万只,仅比1957年增长了1.2%。1978年全省畜牧业产值13.38亿元,比1957年增长了47.7%,平均年递增不到2%。
改革以来的新时期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食连年增产,畜牧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以农户家庭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方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畜禽良种和科学饲养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的发展;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大大提高畜禽生产的经济效益。80年代以来,全省畜牧业发展迅速,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改善城乡居民食物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主要畜禽生产和畜产品增长进入了1949年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七五”期间,畜牧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生猪年平均存栏1228.5万头,出栏率大大提高,效益增长显著;大牲畜年平均存栏518.5万头;羊年平均存栏365.5万只;家禽年平均出栏1.5亿只。1990年生猪饲养量达2419.5万头,大牲畜存栏达536.3万头,均比1978年增长1倍以上;全省畜牧业产值达30.6亿元,比1978年增长1.29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5.5%上升为17.6%,畜牧业在农业中的短线状况有了明显改观。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也大大提高,1990年肉类人均占有量21公斤,蛋类5.8公斤,奶类0.46公斤,分别比1978年增加11.04公斤、3.84公斤和0.3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