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明长城
建于明中叶。由嘉峪关起,主干线向东北至野麻湾,折向东南,过鸳鸯池,至石泉子,再沿黑河东岸穿越高台、临泽、张掖三县市境至山丹、永昌两县。在山丹至永昌之间的大黄山(古焉支山)北麓,有大段长城完好保存,雄姿不减当年。再向东穿越永昌县的金川峡,过河西堡,进入民勤县境。明长城在这里沿绿洲区环绕了一个大弧圈,然后至蔡旗堡折向正南进入武威市境,循洪水河延伸至黄羊镇以东的东滩,分为两条: 一条由二站向东南,过土门,经裴家营、大岭进入景泰县,过县城后转为东南方向,过黄河进入靖远县境,沿黄河南岸向东,在山峡进入宁夏境;另一条复线则由武威黄羊镇东滩分出,穿越古浪峡,过乌鞘岭,沿庄浪河纵穿永登全境;至河口沿黄河南岸进入兰州市,过桑园峡,经什川、青城,至靖远县城,再向东经现共和乡入宁夏境。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沿长城内侧遍设烽火台,高10米以上,基方6×6米,顶上垒砌小屋。墩间距约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遇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瞭望台。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境内,长城保存完整,一般残高1—7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置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穿越农田地段,时断时续,而遗迹走向尚可辨识。
甘肃明长城
建于明中叶。由嘉峪关起,主干线向东北至野麻湾,折向东南,过鸳鸯池,至石泉子,再沿黑河东岸穿越高台、临泽、张掖三县市境至山丹、永昌两县。在山丹至永昌之间的大黄山(古焉支山)北麓,有大段长城完好保存,雄姿不减当年。再向东穿越永昌县的金川峡,过河西堡,进入民勤县境。明长城在这里沿绿洲区环绕了一个大弧圈,然后至蔡旗堡折向正南进入武威市境,循洪水河延伸至黄羊镇以东的东滩,分为两条: 一条由二站向东南,过土门,经裴家营、大岭进入景泰县,过县城后转为东南方向,过黄河进入靖远县境,沿黄河南岸向东,在山峡进入宁夏境;另一条复线则由武威黄羊镇东滩分出,穿越古浪峡,过乌鞘岭,沿庄浪河纵穿永登全境;至河口沿黄河南岸进入兰州市,过桑园峡,经什川、青城,至靖远县城,再向东经现共和乡入宁夏境。全用黄土夯筑,夯层厚13—20厘米,有的地段夯土层间夹藏木桩,杂草或沙。沿长城内侧遍设烽火台,高10米以上,基方6×6米,顶上垒砌小屋。墩间距约5公里,连瞩相望,十分壮观。遇隘口、山口、河口,均在长城外筑瞭望台。嘉峪关、山丹、永昌、古浪等市县境内,长城保存完整,一般残高1—7米,上有1米高的女墙,设置垛口。底厚5—6米,顶宽2米。穿越农田地段,时断时续,而遗迹走向尚可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