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疽病证名。多由肺肝二经蕴热,痰毒邪火上攻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焮红,漫肿疼痛,汤水难入,呼吸不利,寒热大作。《灵枢·痈疽》:“痈发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因其来势太猛,倘猛不可遏。”(《外证医案汇编》卷一),故曰猛疽,治宜解毒、泻火、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黄连消毒饮等加减。本病类今之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参见喉痈条。此外亦有谓猛疽即结喉痈。“问当结喉生痈何如,曰:是名喉痈,又名猛疽。以其势毒,猛烈可畏也。”(《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可与结喉痈条互参。 猛疽又名结喉痈。出自《灵枢·痈疽》。实即猛痈。 猛疽měnɡjū病名。又名结喉痈。多因肺肝热蕴, 邪毒痰火上冲咽喉所致。《灵枢·痈疽》: “痈发嗌中, 名曰猛疽。” 症见咽红,肿甚疼痛, 汤水难下, 呼吸不利, 寒热大作。本病包括急性会厌炎、咽后壁脓肿、喉部水肿等。治宜解毒, 泻火, 消肿。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或以刀针于高肿处刺破出脓毒, 外吹冰硼散。 猛疽měng jūacute pharyngeal swell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