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狂犬病病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系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病毒约125nm,抵抗力不强,在日光、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且易为蚁醛、升汞、强酸、强碱等杀灭;在60℃下5分钟立即死亡;但耐寒力较强,感染病原体的组织在50%甘油中可保存数日之久。在自然界存在的狂犬病毒,称“普通毒”,其特点为潜伏期长,一般15~30日以上,存在于动物或病人的神经组织、唾液腺及唾液中。如本病毒经过一系列接种,保持其完整的抗原性而不使人感染致病,称为“固定毒”,可作为预防接种用。狂犬病病毒主要由病兽咬伤、搔伤、创伤接触感染而致病。

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

系弹状病毒属的一种。其形态外形呈子弹状。病毒颗粒内含单链RNA,外绕螺旋状对称排列的蛋白质壳粒,表面包膜上有红细胞凝集素。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于胞浆内形成内基(Negri)小体。此病毒在60℃30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特别敏感,在日光照射及干燥情况下很快死亡。此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人被病兽咬伤后可引起狂犬病。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是引起人和动物狂犬病的病原。
狂犬病病毒的结构和形态与弹状病毒科其他成员基本上相似,其包膜由双层脂蛋白组成,在脂层上长出许多由糖蛋白组成的突起,具有刺激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反应以及吸附细胞的作用。糖蛋白分子量为80,000道尔顿。病毒内部包含单链RNA的螺旋状核壳蛋白(N蛋白),其分子量约为62,000道尔顿。两种膜蛋白(M1和M2)的分子量分别约为40,000和25,000道尔顿。有关病毒颗粒的一些主要特性如下:
特异性感染力 1010PFU(蚀斑形成单位)/mg蛋白质
特异性血细胞凝集力104HAU(血凝单位)/mg蛋白质
特异补体结合活力5×103CFU(补体结合单位)/mg蛋
沉降系数 600~625S
浮密度(蔗糖) 1.17~1.19g/cm3
病毒核壳体为螺旋对称。含96%蛋白质,4%RNA。无感染性。有补体结合活性,但无血凝活性。
狂犬病病毒易被脂溶媒或去污剂灭活。紫外线、蛋白酶、pH酸性、福尔马林以及煮沸2分钟、56℃15~30分钟,均有杀灭病毒的作用。二氯化汞、强酸、强碱可很快杀灭病毒。苄烷铵(新洁尔灭)是有效的化学杀毒剂,已推荐作为局部伤口的消毒。含病毒的脑组织于50%中性甘油内置4℃可保存数月,置25℃可保存数周。病毒对酚有抵抗力,在含0.5%酚的组织液内于4℃能保存感染性数月。
人和一切温血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敏感,野生食肉动物最敏感。狗、猫、马、牛、羊、猴、鼠类以及蝙蝠等均敏感。一般实验室常用动物如小白鼠、地鼠、大白鼠、豚鼠和家兔也是敏感动物,无论脑内或神经外注射均可发病,但脑内接种可获得高滴度病毒。从自然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出来的狂犬病病毒称为街病毒或街毒,其对动物的周边感染力很强,脑内接种的潜伏期长(约2周)。如将街病毒用实验动物脑内接种连续传代至50代以上,可获得脑内感染潜伏期缩短而固定(7天左右)的病毒称为固定病毒。固定病毒对动物周边感染的毒力减弱,因此可作为生产疫苗用的毒种。固定病毒在感染细胞胞质内很少形成包涵体。有些病毒株病毒能在发育鸡胚、鸭胚内增殖。有些从臭鼬分离的病毒株对成熟小白鼠的致病性小。从吸血蝙蝠分离到的病毒株则对狗的致病性很轻。
狂犬病病毒可在体外组织培养内增殖,最敏感细胞为BHK21克隆13细胞系,病毒增殖滴度高并能形成蚀斑。病毒也可在原代地鼠肾、鸡胚、狗肾、牛肾细胞内增殖,但病毒滴度低,不出现细胞病变。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株内,病毒经过适应传代后才能增殖达高滴度。在组织培养内培养温度32~35℃较37℃适宜。
病毒主要通过伤口感染,正常粘膜(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亦可感染。病毒在侵入伤口后,首先在周围附近的组织细胞内初步增殖,然后沿周围神经轴索向心地扩散至脊髓神经节,在该处病毒大量增殖并进入脑内,引起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全面感染。病毒继上述向心传播后,又由中枢神经系统向周边传播,致使神经末梢所接连的许多组织器官受累,从死者的唾液、心肌、肺、肝、肾等组织均可分离到病毒。血液中很少发现病毒,但在唾液中则有大量病毒,是引起传染的最主要来源。
感染狂犬病病毒后能产生中和抗体、溶细胞抗体(在补体存在时使感染细胞溶解)、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在狂犬病病毒的四种主要蛋白质成分中,包膜突起糖蛋白能够产生病毒中和抗体,是对街病毒感染起保护作用的重要成分;抗糖蛋白抗体并有溶解感染细胞的能力。病毒核壳体蛋白不能产生病毒中和抗体或溶细胞抗体,因此无保护作用,但能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另外两种膜蛋白的抗原性目前还不清楚。
狂犬病病毒感染无免疫史的人,在发病后约10天最早发现血清抗体,以后抗体水平迅速上升达高峰。脑脊液内抗体在临床过程的后期出现,与血清内抗体水平相同或稍低。由于疫苗免疫后在脑脊液内不产生高水平抗体,因此检出高水平抗体,可以支持临床诊断。
狂犬病的传染源是野生动物。目前世界各地在野生动物中狂犬病尚不断流行,主要动物是狐狸、狼、豺、猫鼬、臭鼬、浣熊、蝙蝠等。但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作为传染源的主要动物不同。犬不是狂犬病最敏感的动物,更不是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只是由于接触野生动物而被传染。人的直接传染源主要是犬,约占90%,其次为猫,偶尔为野生动物及其他家畜。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狂犬病动物咬伤,或以舌舔人的皮肤。病毒亦可经正常粘膜感染。在特定情况下也可通过空气传染。特别是美洲的蝙蝠狂犬病病毒株对鼻腔粘膜的感染性强,以气溶胶方式传播。50~90%患病动物于症状发作前7天开始唾液内可带病毒,也有更长时间的,其中狐和臭鼬的带病毒率较狗高。健康动物长期带病毒的现象也存在,如健康蝙蝠带病毒率可高达1%;从健康狗唾液多次分离到病毒,而狗仍多年保持健康。人被狂犬病狗咬伤后,发病率为30~50%。影响发病的因素与唾液内病毒含量、咬伤部位和程度以及有否衣服等障碍物有关。部位越靠近头部发病率越高。
狂犬病一年四季都可流行,以春、夏、秋季较多。发病年龄,以青少年较多,男性多于女性。世界上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某些岛国没有狂犬病发生外,几乎全世界都曾有此病流行。但许多国家如英国、日本、瑞典、挪威、丹麦等对狗采取严格管理和免疫措施后,现已控制了狂犬病。
人狂犬病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 潜伏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或昏迷期)。潜伏期一般为20~60天,最短为10天,最长达数年。咬伤部位在头部时的潜伏期较短,儿童较成人短。前驱期开始出现症状,患者有全身不适、倦怠、头痛、发热、恐惧不安,在咬伤部位或附近感觉疼痛或异常。经2~7天后进入兴奋期,此时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精神紧张、幻觉、谵妄、共济失调、全身痉挛等,大多数患者还出现恐水症和流涎、怕声、怕光、怕风,企图喝水或吃东西时,发生严重痛苦的咽喉痉挛和呼吸困难,这是狂犬病患者所特有的症状。患者常于兴奋期2~4天内死亡。有的患者度过了兴奋期,狂躁、痉挛、恐水等症状逐步消失,则出现瘫痪、昏迷、呼吸停止而死。狂犬病除特有的临床症状外,实验诊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 病理组织学检查: 狂犬病病毒侵入脑内后,在海马回附近的神经原胞质内可见到特异的嗜酸性包涵体,为一种边界清楚,卵圆形或长形的小体,Seller法染色时显示红色,内含许多碱性颗粒,大小为2~10μm,在海马角的锥体细胞层和小脑浦肯野细胞内最多。已证实,包涵体为病毒核壳体蛋白和细胞质的基质所组成。取脑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在神经原细胞内包涵体检出率为80~90%,可作为特异性诊断。
(2)免疫荧光染色检查: 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可疑的标本涂片或脑组织冰冻切片。此法较其他方法快速、经济,而且较准确。阳性率可达98%,现已广泛应用。
(3) 病毒分离: 小白鼠用于分离病毒经济而敏感,但以3日龄以内乳鼠最敏感。观察时间至少需4周。街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9~18天,出现毛松、痉挛。麻痹小鼠取脑以荧光抗体检查病毒抗原,有时在接种后2天即可查到,因此应自第2天开始,每天杀死1~2只小鼠进行早期检查。也可用组织培养细胞分离病毒,BHK21为高度敏感的细胞,阳性结果可以在接种后24小时以免疫荧光技术发现特异性抗原。在患者发病后4~24小时内,从唾液、脑脊液和尿沉淀中均可分离到病毒。从早期死亡患者的脑组织也可分离到病毒,但病后10~14天则不易分离到。
早期诊断的最好方法是取活体检查如角膜上皮的压印涂片,皮肤或口腔鼻咽粘膜以免疫荧光法检查都是有效的。
在历史上,人类一直受到狂犬病的威胁。18 世纪时,狂犬病在欧洲一度蔓延甚广,因无法治疗和预防,在人群中引起莫大的恐慌。直到1885年法国巴斯德以感染狂犬病固定病毒的兔脊髓干燥减毒首创疫苗免疫成功后,才开始解除对此病的恐怖。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感染前预防: 主要用于有高度危险性职业的人如疫区的兽医,畜牧、饲养、屠宰、皮革加工人员,狂犬病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等。过去一般应用鸭胚疫苗。目前推荐用组织培养疫苗,注射二针,间隔1月,以后视抗体水平再加强注射。
(2) 被感染后预防: 咬伤后立即局部处理至关重要,动物实验证明,单用局部处理可降低发病率50%以上。目前推荐用大量清水或肥皂水、去污剂充分清洗伤口,擦干后用40~70%酒精、碘酒或0.1%苄烷铵(新洁尔灭)消毒,再用抗血清围绕伤口深部浸润注射,暂不包扎伤口。然后进行疫苗注射。过去常用的为脑组织疫苗,每日皮下注射一针,连续14天,每次2ml,可降低发病率90%以上。但由于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变态反应 (发生率为1∶600~1∶8000),因此美国等国家改用鸭胚疫苗,变态反应降低为1∶11,000,但抗体反应较神经组织疫苗差。目前研究成功并已推广使用的疫苗有地鼠肾细胞疫苗和人胚肺二倍体细胞浓缩疫苗。后者的效果较以往各种疫苗效果均好,而且反应轻,除个别发生头疼、恶心、低热外,未出现神经并发症。注射针次可以减少为5~6针,即于第0、3、7、14、30、90天各皮下注射1ml。以往的观察证明,对严重咬伤者合并注射抗血清效果最好,马免疫血清的用量为40iu/kg,其中一半作肌内注射,一半围绕伤口局部作浸润注射。但15~40%的人有血清病反应,因此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合并注射血清时还可能干扰疫苗的自动免疫,因此疫苗注射针次应适当增加。目前有的国家已改用人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用量减为20 iu/kg,则可避免血清反应。动物实验证明局部注射干扰素或干扰素诱生剂与疫苗联合应用有提高预防效果的作用。
狂犬病动物或可疑狂犬病动物咬伤或皮肤粘膜被狂犬病动物唾液沾染者均应立即注射疫苗。在疫区被外观健康狗或野生动物咬伤者也应注射。
但是,从根本上预防、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有效措施,还应是对狗加强管理,包括消灭野狗,隔离检疫和大规模对狗进行免疫注射等。犬用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浓缩灭活疫苗,效果都很好。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兽用狂犬病疫苗作为商品供应。对狗的预防注射已经国家立法。

☚ 弹状病毒科   披膜病毒科 ☛
000148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