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熊希龄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熊希龄1869—1937湖南凤凰人 熊希龄1870—1937清末民初官僚。字秉三,湖南凤凰人。光绪进士,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后,回湖南参与新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湖南长沙时务学堂提调,延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谭嗣同等组织延年会,以助南学会活动。戊戌政变后被革职,走避沅州。1905年随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任参赞,回国后在常德、醴陵办学。宣统元年(1909年)任东三省财政监理官,次年改任奉天盐运使。辛亥革命后,参加统一党、共和党,并为进步党首领之一,任过财政部长、热河都统等职。1913年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与梁启超、张謇等组织所谓“名流内阁”,支持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次年因签署解散国会令,遭全国人民反对,乃去职,任参政院参议、全国石油矿督办。1915年任湘西宣慰使。1917年任平政院院长,不久辞官,以社会名流身份从事河工等公益事业,创办过香山慈幼院,任过中华教育改进社董事长、蒋介石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世界红十字中华总会会长。著有《香山集》二卷。 熊希龄
熊希龄
熊希龄1867——1937字秉三,湖南鳳凰人,1867年(清同治六年) 生。12歲補諸生。1888年入沅校經堂。1891年入長沙湘水校往堂; 同年秋,應鄉試爲辛卯科舉人。1892年壬辰科進士。朝考後領點翰林院庶吉士。1898年8月,赴北京参加變法活動,奏請在長沙設時務學堂,組南學會,創辦《湘報》。戊戌變法失敗後,受清廷革職處分。1900年東渡日本。1903年初,趙爾巽任湖南巡撫,奏請撤銷處分。回國後,主持常德師範講習所。1904年再赴日本考察教育及工商業。回國後聯合湘紳創辦華昌礦務公司,開發湖南礦產。1905年7月,隨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任二等參贊官。1906年任奉天財政局及農工商局總辦; 同年江蘇巡撫陳啓泰委爲江蘇農工商局總辦,兼蘇屬諮議局會辦,兩江總督端方委為督署總文案,兼寧屬諮議局總辦,並辦理南洋印刷官廠,東三省清理財政正監理官。1910年任奉天鹽運使,仍兼正監理官。1911年趙爾巽由川督調任東三省總督,委爲兼任東三省屯墾局會辦及奉天造印廠總辦; 武昌起義後,棄職赴上海,任江蘇都督府財政司司長, 並與張謇等組織中華民國聯誼會,不久成為統一黨,任理事。1912年3月至7月,任北京政府財政部總長。1912年4月至1913年7月,任熱河都統。1913年7月至1914年2月,任國務總理。1913年9月至1914年2月,兼任財政總長。1914年2月,籌辦全國煤礦開採,任參政院參政。1916年3月,任湘西宣慰使; 4月辭去一切職務。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爲平政院院長。1917年8月,北京政府派督辦京幾一帶水災河工善後事宜。1918年任湖南義赈督辦,並創湖南義賑會、臨時婦孺救濟會與國際人士辦華洋義賑會。1920年10月,在北京創設香山慈幼院,自任院長。此外還歷任順直水利委員會會長,天津紅十字會名譽會董,中華慈善團體全國聯合會臨時正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社長,水災籌賑會會長,湘災籌賑會名譽會長,永定河工督辦。1928年8月,派爲國民政府賑款委員會委員; 11月派為豫陝甘賑災委員會委員; 12月派爲晉察冀綏賑災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1929年1月,任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 3月派為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常務委員。1930年1月,派爲振務委員會委員。1931年12月,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委員。1932年任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赴上海創設街童教育社、臨時醫院、難民收容所等。1937年12月25日在香港病逝。終年70歲。 共1首 (词)清· 云山万叠,似环绕宫城,争献颜色。 流水小桥,无限凄凉呜咽。 试上平原一望,尚想见当年游猎,败堞危楼,写尽了一代兴亡,只有杜鹃能说。 行踪至此,凭吊处,惆怅荒烟残月。 心在故乡,风景依稀无别。 独立怆然泣下,忽送到一声羌笛。 北顾关山,更悬念白草黄沙,遥听征人消息。 共1首 (词)清· 又是重阳,嗟予老病,流年镜里堪惊。 红叶黄花,悲秋心绪层层,沧桑阅尽兴亡史,只铜驼,荆棘纵横。 更伤心,如此江山,狐鼠横行。 嗟嗟十万黄巾,恐无家可恃,那有归程,赤手空拳,问天天道何凭。 忧民尽是欺人语,看纷纷,悍将骄兵,最难听,号冻啼饥,一片悲声。 共1首 (词)清· 叶落惊秋,一年容易,可堪老境侵寻。 月明如许,人立小桐阴。 刚到九分圆处,池塘外,树影萧森。 更同照,微尘国土,总总与林林。 万家忧乐意,清光写尽,寂不闻音。 只嗷嗷待哺,无数饥禽。 怎奈湖山歌舞,是间乐,谁解思今。 仅留得,满怀孤愤,泽畔有人吟。 熊希龄 湖南凤凰人。字秉三。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时反对与日本议和,被撤职。回湖南后,参与南学会活动,任长沙时务学堂提调,聘梁启超为“中学”总教习。戊戌政变时被禁锢,后得湖南巡抚瑞方赏识,出任江苏道台。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随瑞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回国后任奉天财政使、盐运使。辛亥革命后,拥护袁世凯。1912年任唐绍仪内阁财政总长。次年任“名流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192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全国赈务委员会理事。1932年任世界红卐字会中华总会会长。1937年迁居香港。同年12月25日去世。有《熊希龄文集》行世。 熊希龄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凤凰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1897年任时务学堂提调。次年与谭嗣同等设延年会于长沙,支持南学会活动。百日维新期间,呈请整顿全省书院,办斥王先谦等对新政的攻击。政变后被革职禁锢。1901年获释,在常德创办师范讲习所和启智书局。1904年夏,护送一批留日学生。次年充出洋考察五大臣参赞。后任江苏抚署文案。旋回湘创办醴陵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后调任奉天盐运使。辛亥后入共和党,任袁世凯政府财政总长及热河都统。1913年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任国务总理,支持袁解散国会,撕毁“临时约法”,旋即去职。1928年作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上海论陷后,他迁居香港去世。 ☚ 蔡钟浩 潘鼎新 ☛ 熊希龄 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凤凰厅 (今凤凰县)人。清光绪二十年 (1894) 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返湘,协助湘抚陈宝箴推行新政。1897年,出任时务学堂总理,聘梁启超充中文总教习; 参与创办《湘报》,组织南学会,力斥王先谦等对新学新政的诽谤; 创办湘省近代航运,提议整顿湖南全省书院。戊戌政变后被革职,蛰居沅州数年。1903年,得湘抚赵尔巽奏保,委充湖南西路师范学堂监督。次年夏赴日本考察实业与工艺,回湘后设沅州务实学堂,创办醴陵瓷业。1905年得端方援引,充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参赞,参与立宪活动。1906年回国后,历任奉天农工商局总办、江苏农工商局总办、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奉天盐运使、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和奉天造币厂总办等职。武昌起义后赴上海,表示翊赞共和,以湖南共和协进会会长名义领衔,电促袁世凯 “速请明诏退位,勿误大局”。又与章太炎等组织统一党,后加入共和党。1912年,出任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1913年,与梁启超、张謇等组阁,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后因不满于袁世凯独裁统治,辞职南归,任湘西宣慰使。袁死后到京,1917年任京畿水灾河工善后事宜处督办,治理水灾; 1918年,在北京西郊设立慈幼院,任院长,收容水灾后无家可归的儿童,致力于办理赈济、教育和慈善事业。1928年任国民党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并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12月在香港病逝。 ☚ 聂雁湖 唐群英 ☛ 熊希龄 熊希龄1870—1937近代教育家。字秉三。凤凰人。早年毕业于沅水校经堂。维新运动中,在长沙参与创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任时务学堂总理,办学目的旨在树立新的教育基础。1898年与谭嗣同等在长沙设延年会。百日维新期间,主张: “朝廷变法,首在兴学; 兴学之本,先重师范。”与黄膺等写 《湘绅公恳抚院整顿通省书院禀稿》提出整顿全省书院。戊戌变法失败后,两次出访日本,考察教育和工商业。1920年,在北京香山建慈幼院,任院长。致力于慈善教育事业。1922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社长。抗日战争时期,发起街童教育社,专门帮助无力上学的贫苦儿童读书识字。为中国慈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有《熊希龄集》等。 ☚ 曾昭抡 教育团体和出版物▷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