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对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使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优化、功能提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增长,实现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的模式。
湿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
❶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目标,直接走生态化经济发展的道路,即跨越 “石油农业” 阶段,建成水源地大环境封闭保护区,将现有水库保护区内的人口全部外迁,取消村镇建制,实行林区建制,禁用农药化肥,停止各种加工业生产,代之以培育自然森林为主,实行完全生态保护。可以有效地减少水源保护区的人为污染,为水源保护创造很好的生态环境。
❷以生态经济为努力方向,着眼于湿地的长远利益,从湿地的实际出发,走工业经济和局部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的路子。在对人口不作人为大量迁移的前提下,以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为基础,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手段,对湿地水源保护区实行全面治理,努力找到保护水源与发展的 “结合点”、“统一点”。在不同的区域有选择地发展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产业,以形成 “在保护中求发展、以发展促保护” 的生态经济新格局。努力使环保要求与繁荣经济之间相互制约的程度逐步弱化,最终达到互创条件、协调发展。
❸结合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大力兴办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民宅旅店、民俗小吃,不建大型宾馆和亭台楼阁,保护郊野风貌和自然景观; 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农业的专业化商品生产,争取在在湿地地区形成优质无污染的蔬菜、粮食、果品、畜禽、水产品及其加工品五个食品系列。变传统农业为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农业。坚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坚持抓大放小,以大带小,朝着 “五少两高” (能耗少、水耗少、物耗少、占地少、污染少和附加值高、技术密集程度高) 的方向努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产值型速度向效益型速度转变,最终形成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绿色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