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法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法币fǎ bì1935—1948年民国政府发行的纸币。1939年老舍《残雾》第一幕:“老王把纸包拿下来,打开一看;猜!三十块法币,五元一张的六张!”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当然学生也不能解释。这样一来,就在许多学生中造成了一种反常心理,对中国问题反而无兴趣。” 边币←→国币 法币biān bì ← → guó bì fǎ bì边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晋察冀等边区政府所发行的纸币。 法币 268 法币国民政府时期发行的一种纸币。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后又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严禁银元在市面流通。同时还规定法币汇价为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两便士半,由国家三大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实行外汇统制政策。从此,法币对内既不能兑换银元,对外又不能自由购买外汇,就变成一种纯纸币本位了。国民政府以滥发钞票来支持军政的庞大开支。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法币发行额还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达5569亿元。最后到1948年8月19日 (宣布发行金圆券之日)已达60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战前夕发行额的47万倍。而同期物价则较战前上涨3492万倍。急剧的通货膨胀必然造成币值下跌、物价上涨。最后导致法币完全崩溃,其信用彻底破产。 ☚ 钞票 金圆券 ☛ 法币 法币fabi国民党政府为进行金融垄断,便于实行通货膨胀,以筹措军费和搜刮民财,于193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面流通,并利用收兑方法,搜刮民间藏银。单这次“白银国有”,国民党政府即取得白银3亿元以上。法币从发行时起就开始贬值,使法币发行额达到600多万亿元的天文数字,恶性通货膨胀使法币几乎一文不值时,国民党政府又于1948年8月废除法币,发行金圆券。 ☚ 金圆券 土地改革 ☛ 法币又称“法偿货币”、“法定货币”。国家以法律赋予其在商品交换中的偿付能力的货币。它分为无限法偿货币和有限法偿货币两种。1935年11月3日,中国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表《关于实施法币布告》,宣布从次日起废除银本位制,实行与英镑联系的纸币制度,即“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有无限法偿效力;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规定法币与英镑的兑换价为法币1元等于1先令2.5便士。1936年1月11日又公布《辅币条例》,规定作为法币的辅币由中央银行发行。 法币国民党政府的一种纸币的名称。旧中国长期以来,银两、银元同时流通,币制紊乱,弊病丛生。1933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废两改元,银元成为全国的统一货币。1934年美国提高白银价格,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中国国内金融紧张,物价猛跌,企业倒闭,失业增加,动摇了银本位制的基础。1935年11月在英国的操纵下,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 (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定为法币,在法律上具有无限支付的能力,强制在全国通用。所有完粮、纳税以及一切公私款项的支付,都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现银。凡钱号商店及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元者,均须向中央等行兑换法币,实行白银国有(即四大家族所有)。法币本身没有法定的含金量,它的价值由外汇汇率来表示,即通过与英镑的固定比值来表示,当时规定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把法币和英镑联系在一起,使法币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美国为了同英国争夺中国的货币权,于1935年12月停止收购白银,对中国施加压力。国民党政府又不得不投靠美国,于1936年6月签订《中美白银协定》,美国答应继续收购中国白银,但中国不得将白银售与其他国家。并规定法币一元等于0.2975美元,法币与美元也发生了联系。法币从发行时起就开始贬值。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使法币急剧贬值,形同废纸。遂于1948年8月,发行金元券代替了已崩溃的法币。 法币 法币❶“法偿货币”、“法货”。泛指由国家以法律地位确保其流通使用的货币。又分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两种。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可以不限数量使用,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被限制一次使用的最高数额。 ☚ 关金 法币改革 ☛ 法币 法币国民政府的主要纸币。193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二个月后加中国农民银行)的纸币为法币。法币发行后,即逐步贬值。1942年4月,以中央银行发行的关金券投入流通,关金券一元折合法币二十元。同年7月1日实行统一发行,法币的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除新疆银行一直继续发行省钞外,各省银行的纸币限期结束。抗日战争胜利后,法币曾随军进入东北,加盖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印记,俗称“盖印法币”。同年以东北流通券收回。1948年5月31日法币又进入东北。台湾则发行新台币。1948年之后,法币急剧贬值。1949年8月19日,以金圆券取代已经崩溃的法币。至8月21日,法币的发行额达6636946亿元。如以1937年1月至6月上海的批发物价为1,则发行金圆券前夕的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4 927 000。即十一年间物价约上涨了五百万倍。 ☚ 锑币 毫券 ☛ 法币 法币亦称“法偿货币”。泛指国家的法定货币;专指国民政府1935年11月4日实行法币政策后,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当时利用法币收兑白银、银元和民间藏银。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采取恶性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发行金元券以代替已崩溃的法币。 ☚ 旧中国银行纸币 金元券 ☛ 法币 法币lawful money国家以法律赋予在商品交易中具有购买与支付能力的货币,如中国的人民币即为法偿货币。法偿货币又分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一国货币制度中的本位币一般都是无限法偿货币,是充当一国计价结算的惟一合法货币和基本通货。所谓无限法偿是指国家规定其在一次商品交易中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不论每次支付数额如何大,卖方或债权方都不得拒绝接受,由此本位币又称无限法币。有限法偿则是国家在法律上赋予货币有限支付能力。一些国家规定辅币只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在支付行为中使用有限法偿的货币,意味着超过一定交易金额的交易中对方可以拒绝接受辅币,如美国的有关法规规定,10美分以上的银辅币每次支付限度为10美元。 ☚ 纸币 信用卡 ☛ 法币 法币❶“法定货币”或“法偿币”的简称。国家以法律形式赋予其强制流通使用的货币。其中,主币为无限法偿币,可以自由铸造; 辅币为有限法偿币,国家实行限制铸造。 ☚ 契约货币 法定货币 ☛ 法币legal tender;legal currency(of a country) 法币 法币即 “法偿币”。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4日发行的货币。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的一次币制改革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 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后又补充规定: 法币1元等0.2975美元。法币从发行之日起就开始贬值。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法币贬值达到惊人的程度,致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于1942年8月19日发行金圆券以取代法币。 ☚ 废除不平等条约宣言 法币改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