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疟病证名。 ❶疟疾之一。《素问·疟论》:“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后世论温疟,复有以下几种说法: ❶因素有伏热,复感疟邪所致者。《金匮要略》:“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清·莫枚士《研经言》指出:“疟有寒,温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为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 ❷即瘅疟。见《症因脉治》。 ❸指内有伏邪,主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症因脉治》又称之为肾经疟。症见肌肉消,脑髓烁。先有烦躁发热,躁状畏人;热势稍衰,又见恶寒,脉弦。治宜补肾益阴为主。 ❷疫病的一种。《温疫论·温疟》:“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参见疟疾、温疫条。 温疟❶内有伏邪,复感暑热而发的一种内热盛的疟疾。临床症见先热后寒,或无寒但热,口渴喜冷饮,骨节烦痛,热伤胃气则呕,身倦无力、舌质红、脉浮数等。 ❷疫病的一种,似疟而非疟,以疟治之多产生危险。《温疫论·温疟》:“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 温疟wēnnüè病症名。 ❶疟疾之一。《素问·疟论》: “此先伤于风, 而后伤于寒, 故先热而后寒也, 亦以时作, 名曰温疟。” 后世论温疟, 复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因素有伏热, 复感疟邪所致者。《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 “温疟者, 其脉如平, 身无寒但热, 骨节疼烦, 时呕, 白虎加桂枝汤主之。”清·莫枚士指出: “疟有寒, 温无寒。先温而感春寒, 则内热为外寒所抑, 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 合二病以名之。” ( 《研经言》) 二即瘅疟。见《症因脉治》卷四。详瘅疟条。三指内有伏邪, 至夏季感受暑热而发的一种疟疾。《症因脉治》卷四又称之肾经疟。症见肌肉消, 脑髓烁。先有烦躁发热, 躁状畏人; 热势稍衰, 又见恶寒, 脉弦。治以补肾益阴为主, 方如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独活、细辛等。 ❷ 疫病的一种。《温疫论·温疟》: “凡疟者, 寒热如期而发, 余时脉静身凉, 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 必现里证, 名为温疟, 以疫法治者生, 以疟法治者死。” 参见温疫条。 温疟wēn nüèfebrile malaria; warmmalar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