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柔敦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古代诗学概念。始见于《礼记·经解》篇,托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汉代是经学统治的时代,一切学术文化,无不受其影响。诗论亦然。上述言论,原是汉儒从经学的角度,分析古《诗》(今称《诗经》)的理论,后来逐渐从特指的《诗》,扩大泛指一般的诗歌。论其思想,则渊源于先秦儒家。孔子论《诗》,早有“思无邪”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论,要求诗歌温良平和,适中合礼。汉儒于是根据汉代封建大一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发展孔子诗论,倡立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创作和批评,必须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但“温柔敦厚”既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规范,又是一种积极的艺术原则。从前者言,诗之有“教”,是指封建统治者通过诗歌艺术,对臣民施行思想教化,所以《白虎通义》解释说:“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所称“温柔敦厚”,是封建统治阶级对于诗歌言志,抒发情感的一种特定道德规范,要求诗歌的思想表现为温柔婉顺,和颜悦色,待人宽厚。诗可以批评现实,讽刺上政,也允许抒发哀怒,但必须“发乎情,止乎礼义”(《毛诗序》),合乎分寸,“怨而不怒”。这种理论是对文学批判现实进步倾向的否定,形成了思想模式。但从艺术角度着眼,却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温”,颜色温润如玉,指诗歌外现的光彩;“柔”,指“情性和柔”,是性格和外在风貌;而“敦厚”则是内容充实、思想深邃、质地浑厚的样子。综合言之,“温柔敦厚”的艺术原则,指的是充实、浑厚而深刻的内容,通过温润柔和的艺术风貌,来加以委婉曲折地表现。这就是唐孔颖达所解释的“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的意思。汉儒的“诗教”说,对于传统诗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的人从艺术角度加以积极发扬,把“温柔敦厚”与诗歌的比兴艺术相联系。清焦循云:“夫诗,温柔敦厚者也。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雕菰集·毛诗郑氏笺》)王士禛更以“一唱三叹”来发挥,认为诗歌的“温柔敦厚”,就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参见《池北偶谈》)。这就为诗歌的艺术联想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如果趋之极端,因此而否定痛快淋漓的豪放风格,又可能形成新的艺术框框。有人则主要从思想教化角度发挥,把“温柔敦厚”的诗教称为文学的“极则”,认为“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序》),强调诗歌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调节器的职能和功用。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促进了诗歌的说教倾向,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在,作为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儒家诗教早已完成其历史使命。但从不同方面来总结其理论教训,对新文学的发展,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诗教   主文谲谏 ☛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中国古典美学原则之一,源于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孔子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的中和的审美观。《礼记·经解》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也。”唐孔颖达在《正义》中释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是诗教也。”孔子认为《诗经》“思无邪”的内容有兴、观、群、怨的功用,人的性情温柔敦厚,是以诗教化的结果。后来人们将温柔敦厚作为诗歌创作原则和审美标准,要求创作和审美的情感表现应是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感情,保持一种理性的人道的控制性质,而不应是无节制的、动物性的感情,堕入一种情绪的过度的发泄冲动,把握着“过犹不及”的中和之美的原则。唐代皎然《诗式》中主张“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至难而状易”也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之美的思想。温柔敦厚的诗教的美学观对我国艺术风格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偏重于柔美者多,偏重于壮美者少。

☚ 游于艺   致中和 ☛

温柔敦厚

 儒家的传统诗教。《礼记·经解》: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 教也。” 这是汉儒所记的孔子之言,意思是说: 进入一国,就可以知道那里所施行的教化,如果人民温柔敦厚,那就是以《诗经》教化的结果。这本来是指《诗经》 的教化作用,根据汉儒的理解,《诗经》 的风格是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诗人即使怨刺君主,也是 “发乎情,止乎礼义”,是出于忠君爱君之心,而不是有意讪上。这是对 “诗可以怨” 的一种折中,既肯定诗人有怨君的权利,又设定了一种限度,即“怨而不怒”。后来,“温柔敦厚”就被引伸为一种诗歌原则,如白居易创作 “新乐府” 等讽喻诗,就是 “本之于温柔敦厚”,“上欲以补察时政,下亦以宣导民隐”,故其诗虽直刺君王 (如 《上阳白发人》),但却被视为忠臣。南宋朱熹注释 《楚辞》,认为过去将屈原的作品解释为 “骂怀王” 是一种误解,他说: “看来屈原是一个忠诚恻怛爱君的人,观他所作《离骚》数篇,尽是归依爱慕,不忍舍去怀王之意,所以拳拳往复,不能自已。何尝有一句是骂怀王?” 这就是将屈原塑造为 “温柔敦厚” 的诗人。同时,“温柔敦厚” 也被用来指蕴藉含蓄、微婉委曲的艺术风格: 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中庸》曰:“夫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所谓“教”即对人道德品格的后天培养。“诗教”就是以《诗》的道德思想施教于人。程廷祚说:“《论语》所载圣人以诗为教者,无非治心治身、事父事君之道,曰不学于此,则无以为政,无以能言,其犹面墙而立。”(《诗论十五》)沈德潜也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说诗晬语》)孔子诗教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核心就是以《诗》的道德思想施教于人,使人具有《诗》的道德思想,而“温柔敦厚”便是对《诗》道德思想的精辟概括。孔颖达疏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 ‘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子所说“温柔敦厚”有三义:一指《诗经》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共识。“温柔敦厚”与“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评价大致同意,都是指“发乎情,止乎礼义”,“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等符合礼义的抒情与讽谏。
二指用诗的方式。不论是赋诗言志,还是言语引诗;也不论是兴、观、群、怨,还是事父、事君; 也不论是立身行事,还是授之以政,都应模仿《诗经》“主文谲谏”的方式。态度温和,感情不能过于激烈;言辞要委婉含蓄,“不直言君之过失” (孔颖达《毛诗正义》)。
三指用诗于修身教化的目的、效果或要求,这是孔子诗教的主要内容。《礼记·经解》还载孔子语云: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深刻地领会并掌握《诗经》精髓的人才会修养出温柔忠厚的道德品格。夏传才先生对此有精到的论述,他说:“温柔敦厚”,是孔子诗教“对人的政治道德和思想修养的基本要求。在政治上,统治者治人而仁民,被统治者守旧制而不犯上,批评而不破坏,怨刺而不作乱,思想感情的表达要含蕴委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犯而不校,调和矛盾,不发展到对立面。所以,孔子对于那些批评、讽刺、怨刺以及感情的流露,只能容许到一定的限度,不能超出 ‘礼’的范围。”(《〈诗经〉研究史概要》)
究其实质,孔子所说“温柔敦厚”、“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都是其以仁为核心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维方法和道德标准的儒学思想在教诗用诗中的具体体现。

☚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雅颂各得其所 ☛

温柔敦厚

温和宽厚。儒家诗教。《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 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温柔敦厚

(同)文质彬彬 温文尔雅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态度温和柔顺,待人诚恳宽厚。敦厚:诚恳宽厚。

☚ 威仪不肃   温文尔雅 ☛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性情温和,为人朴实厚道。

☚ 外圆内方   习与性成 ☛
敦厚

敦厚

惇(惇厚) 愚
朴实敦厚:愿朴 朴讷诚笃
 质朴敦厚:质厚
 淳朴敦厚:温醇 浑厚
温柔敦厚:柔厚
温和敦厚:和厚
谨慎敦厚:慎厚
诚实敦厚:信厚
诚朴敦厚:质重
宽宏敦厚:闳厚 宏厚
敦厚素雅:敦素
敦厚的样子:淳淳
 诚恳敦厚的样子:顿顿
不敦厚:偷薄
(诚恳忠厚:敦厚)

☚ 忠厚   笃厚 ☛

温厚

温厚

柔缓
柔顺,温厚:韦柔
宽和温厚:优柔
待人温和宽厚:温柔敦厚 敦厚温柔
端庄温厚:端厚
谨慎温厚:谨温
(温和宽厚:温厚)

☚ 宽厚   忠厚 ☛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wenrou dunhou

儒家奉行的温文谦和、含蓄蕴藉的诗歌创作原则。《礼记·经解》载孔子语:“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教者也。”清人沈德潜《说诗睟语》:“温柔敦厚,斯为极则”。又《清诗别裁·凡例》:“诗之为教,不外孔子教小子教伯鱼数言,而其立言, 一归于温柔敦厚,无古今一也。”
温柔敦厚作为儒家诗歌创作的最高旨趣,有二层含义。一是在风格上要含蓄,王船山从含蓄原则出发指出白居易、元稹的诗过于浅薄直露,毫无韵味。从诗歌艺术特色与审美感染力的角度看,讲含蓄是十分正确而必要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含蓄一直是一条重要原则。温柔敦厚的另一层意思是要诗歌在表达情感,特别是“怨刺上政”要有节制,适中。孔子评《诗经·关雎》时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实可视为“温柔敦厚”的一个注脚。儒家诗歌理论历来主张干预时事,针砭时政,但又主张不能过于激烈,不要剑拔弩张。这就需要表达不满时委婉一些。儒家诗论也不反对表现情感,但反对表现过于强烈的情感。主张用比、兴等手法淡化情感的个性和强度,使之变得婉转舒缓。这样,含蓄风格与节制情感表达相结合,就构成一种深刻蕴藉,意味深长的特征。所以“温柔敦厚”在本质上乃是“中和为美”思想在诗论中的表现。

☚ 六义   文质 ☛
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

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诗教。《礼记·经解》指出:“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是汉代儒家对孔子文艺思想的一种概括。唐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这是就诗歌的讽谏的特点来说的,体现了作者对写作态度的要求。又说:“此一经以《诗》化民,虽用敦厚,能以义节之。欲使民虽敦厚不至于愚,则是在上深达于《诗》之义理,能以《诗》教民也。”这是就诗歌的社会作用来说的,既需要用温柔敦厚的原则,同时也必须以礼义进行规范。温柔敦厚说除了伦理原则的意义之外,在后世也有被引伸为艺术原则,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提出的“柔厚”说即是。词论中的“柔厚”说要求词在艺术表现上要含蓄委婉;内容上要深郁厚笃,即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尽管作为艺术原则的“柔厚”说,最终是以“温柔敦厚”的伦理原则为规范的。

☚ 温侍读集   渡海侦察 ☛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gentle and kind; good-natured
❍ 你瞧,这是什么话? ~才是诗。(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67) I ask you,what kind of rot is that?Poetry must be humane and pure.
❍ 这两首诗,还有其他的诗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之类,彻底打破了“~”的老教条,正突出了李白的积极性的一面,断为伪作是老教条的幽灵在作怪。(郭沫若《李白与杜甫》177) These two and some others like My thoughts While Drinking Alone in a Cold Night and A Reply to Wang are a thorough revolt against the convention of trying to be“kind but moderate and restrained”in the presentation of feelings in verse making They reveal to us the positive aspect of Li Po. The above verdict was undoubtedly pass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ghostlyold dogmas in poetry writing.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敦厚:心地宽厚。形容为人温和柔顺,诚恳宽厚。gentle and kindly, good-natured, tender and gentle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解义】敦:诚恳,宽厚。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或待人温和宽厚。
【用法】用作褒义。
【例句】尽管她面露愠色,但仍掩藏不住~,因此没吓住那群孩子。
【近义】温文尔雅
【反义】尖酸刻薄

温柔敦厚

《辞源》源云:《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按,河南版《汉语成语大词典》补逸云:也作“敦厚温柔”。柳亚子《西湖谒曼殊墓有作》:“丛残破烂都收拾,敦厚温柔足品评。”又有“温良宽厚”。《管子·形势》:“人主者,温良宽厚,则民爱之。”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对人温和厚道。“温柔”,和蔼柔顺,“敦厚”,宽厚。《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释义】指待人温和宽厚。
温柔:???? ????.
敦厚:??? ?? ???.
???? ???? ???.
???? ????.
??? ?? ????.
【例句】他为人温柔敦厚,深受大家尊敬。
? ?? ???? ???? ?????? ??? ???.
【近义词】温文尔雅
【反义词】尖酸刻薄

温文尔雅wēn wén ěr yǎ

文质彬彬 温柔敦厚
wen zhi bin bin wen rou dun hou
【温文尔雅】 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文质彬彬】 人的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原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应具有的风度。后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彬彬:形容文质兼备,配合适当。源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注:“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
【温柔敦厚】 形容对人温和柔顺厚道。源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例﹞ 从此化为“上等人”,也如上等前辈一样,言行都很温文尔雅。(鲁迅:《坟·论“他妈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 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温柔敦厚”的。(闻一多:《诗人的横蛮》)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温和柔顺,诚恳宽厚。
〔例〕她为人~,从不为一点小事与人争吵。
【提示】多作定语、谓语。“敦”不要写作“墩”。

温柔敦厚wēnróu-dūnhòu

《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温柔:温和柔顺。敦厚:诚朴忠厚。
❶指为人温和诚朴宽厚。
❷指诗文的内容和风格温婉、含蓄。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温和柔顺,诚恳宽厚。
❶ 形容为人温和宽厚。
❷ 也指对诗文基本精神的要求。也作“敦厚温柔”。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解义】 敦:诚恳, 宽厚。指态度温和,朴实厚道或待人温和宽厚。
【用法】 用作褒义。
【例句】 尽管她面露愠色,但仍掩藏不住~,因此没吓住那群孩子。
【近义】 温文尔雅
【反义】 尖酸刻薄

温柔敦厚wēn róu dūn hòu

温柔: 温和柔顺。敦厚: 诚恳厚道。为人温和宽厚。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也许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为这呆滞,更加显出那~的古中国情调。”

温柔敦厚wen rou dun hou

敦厚:诚恳,宽厚。温和柔顺,诚恳宽厚。形容待人态度温和。也指诗文所反映的内容及风格温和宁静,婉约含蓄。语本《礼记·经解》:“其为人也,~,《诗》教也。”
【也作】敦厚温柔
【近】温润而泽

S541【温柔敦厚】wēn ròu dūn hòu

形容态度和蔼,性情柔和,对人宽厚。

温柔敦厚wēnróu-dūnhòu

〔并列〕 性情柔和,待人宽厚。形容人态度温和,也指诗文所反映的内容及风格温和宁静,婉约含蓄。语出《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闻一多《诗人的横蛮》:“依孔子的见解,诗的灵魂是‘~’的。”
△ 褒义。描写人诚恳宽厚。
【近义】文质彬彬 温文尔雅 温情脉脉
〖反义〗尖酸刻薄咄咄逼人 出言不逊。
也作“敦厚温柔”。

温柔敦厚wēn róu dǔn hòu

《礼记·经解》:“温和敦厚,《诗》教也。”温柔:态度温和柔顺。敦厚:厚道。形容待人态度温和宽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7:25